18luck新利网址_18luck新利网址_新利18luck网址登录

另外一家经销商RRC在通知中称,对于受到制裁的俄罗斯公司,他们购买微软商品的订单将受到“严格限制”。再比如食品生产及餐饮行业,提供的都是入口的东西。在政治任用的主要高官职务方面,议会的审批件数为301件(截至19日),是老布什政权以来最低的。最近共享单车行业的消息都长这样:或者是“ofo订单量锐减”,“拖欠供应商货款25亿”,“账上现金只能维持一个月”,或者是“阿里拟领投10亿美元,ofo股东中只有滴滴反对”,“朱啸虎即将全身而退”……管它们是谣言还是“遥远的预言”,总绕不开一个人:朱啸虎。据美国《时代》周刊网站12月20日报道,如今世界鱼子酱产量的35%都来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组 >> 地理 >> Content

生活地理常识(三)灾害常识

2015年10月16日 17:15  点击:[]

第三章  灾害常识
一、地  
   
(一)地震前兆
   
1.动物异常      
   
蛇、鱼、鸟、鼠等动物被称为地震活仪器,它们通过某些感觉器官,感受到震前从地壳深处传来的声、光、电、磁、热等变化。造成复杂的反应,或兴奋型异常(惊慌不安、如癫如狂、仓皇逃窜);或抑制型异常(行为迟钝、发痴发呆,不知所措)  

    鼠类异常反应来得最早,大老鼠成群结队叼着小老鼠乱跑,黄鼠狼大搬家。  
   
大小家畜如狗乱叫狂嚎、上墙上房,有一农民家的狗跑进屋内,把睡觉的主人咬起来,主人把它打走后,刚一躺下,它又来咬,主人生气,边追边打狗,恰好这时地震发生了。猪不吃食,羊不进圈,猫乱抓乱挠。马、牛不吃料或乱奔或发呆。鸡、鸭、鹅惨叫不停等等动物的异常反应常与地震活动有密切联系。  
   
鱼类震前的表现,成群漂浮,有的发呆,有的翻白,有的佯死,有的倒立水中打旋,或者跃出水面,家养的鱼乱蹦乱跳,有的还发出尖叫声;海蟹密密麻麻地爬满了海岸,一动也不动。  

    2.植物预兆
   
科学家在研究我国近20多年发生的地震时发现,每次地震发生前,植物都出现过异常情况。1970年宁夏地震发生前一个月,当地的蒲公英初冬季节居然开花。1976年辽宁海城地震,地震前两个月,那里许多杏树提前开了花。四川松潘地震前夕,该地区竹子突然大面积开花,玉兰也再次开花,桐树大量枯萎。某些植物对地震的反应是有代表性的,其中含羞草的反应较为典型。含羞草的叶子白天是张开的,到了夜晚叶片逐渐自动闭合。然而,科学家发现,地震前夕,含羞草显得有点反常:白天它的叶子紧闭着,夜晚叶片反而半张半开了。地震发生时,含羞草的小叶全部张开了。  

    3.地形变震前会有地形变化,如垂直升降、水平位移、地面倾斜等。
   
4.地下水异常谚语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不是涨就是落;甜变苦,苦变甜;又发浑,又翻花;水打旋,冒气泡。见到了要报告,群众齐预报
   
5.地光、地声
   
从北京开往旅大的列车,在漆黑的夜空突然闪出三道耀眼的光束,司机说:不好了,这是地光,立即紧急刹车,待列车减速后,地震发生了!就这样列车和旅客才幸免于难。地光伴随有强烈的地声,无听见狂风吼,无云听见雷轰鸣,其声或像山洪暴发,或飞机轰炸,又像山崩地裂,又像炮弹爆炸。    
   
(二)如何避震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方法。所谓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对策。
   
1.学校人员如何避震?
   
 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识。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让学生们乱跑或跳楼。  

    2.在街上行走时如何避震?
   
 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因此在街上走时,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3.车间工人如何避震?
   
 车间工人可以躲在车、机床及较高大设备下,不可惊慌乱跑,特殊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道的温度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大部分人员可撤离工作现场,在有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员留在现场随时监视险情,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4.行驶的车辆如何应急?
   
 (1)司机应尽快减速,逐步刹闸;
   
 (2)乘客(特别在火车上)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并注意防止行李从架上掉下伤人,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将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垫上,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两手护住头部;背朝行车方向的人,要两手护住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作好防御姿势。  

    5.楼房内人员如何应急?
   
  地震一旦发生时,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这一点极为重要。其次,也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空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总之,震时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和通道进行躲避,减少人员伤亡。  

    6.在商店如何应急?
   
  在百货公司遇到地震时,要保持镇静。由于人员慌乱,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难通道阻塞。此时,应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边(避开商品陈列橱),或朝着没有障碍的通道躲避,然后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处于楼上位置,原则上向底层转移为好。但楼梯往往是建筑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准脱险的合适时机。服务员要组织群众就近躲避,震后安全撤离。
   
(三)地震之后如何科学救人
   
地震发生后如何救助被埋压的人。首先要细心辨认人们遇震前的位置、方向,以及震后人们爬动的痕迹及血迹,从而找到已经受伤或筋疲力尽的遇难者。其次,应确定伤员的头部位置,以最快的轻巧动作,暴露头部,并迅速清除口鼻内的尘土,再使胸腹部露出。第三,在抢救受伤者时,不要强拉硬拖,应尽量暴露其全身,方可扒出。另外,在黑暗中呆时间长的人,救出后,应将受伤者双眼蒙住,避免强光的刺激,对于长期处于饥饿的人,不能一下子喂给过多食物。  

    二、雷
   
(一)雷电的形成
   
伴有雷声和闪电现象的天气,气象上称为雷暴。雷暴的天气时,当云层与地面之间的电位差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闪电击到地面或击中目标就造成雷击。据研究,雷  

    击的电流强度通常可达几万安培,温度可达2万摄氏度,如此强大的电流和高温,其危害程度可想而知。
   
(二)雷电发生时,你怎样注意人身安全?
   
1、留在室内,好门窗;在室外工作的人应躲入建筑物内。
   
2、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不宜使用水龙头。
   
3、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
   
4、减少使用电话和手提电话。
   
5、切勿游泳或从事其他水上运动或活动,不宜进行室外球类运动,离开水面以及其他空旷的场地,寻找地方躲避。
   
6、切勿站立于山顶、楼顶上或接近导电性高的物体。
   
7、切勿处理开口容器盛载的易燃物品。
   
8、在旷野无法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内时,应远离树木和桅杆。
   
9、在空旷场地不宜打伞,不宜把锄头、铁锹、羽毛球拍、高尔夫球等扛在肩上。
   
10、不宜进入无防雷设施的临时棚屋、岗亭等低矮建筑。
   
11、不宜开摩托车、骑自行车。
   
(三)避免雷击的措施
   
在雷雨天,人应尽量留在室内,不要外初出,关闭门窗,防止球形闪电穿堂入室。切断时不用的电器设备的电源(如电风扇、电视机、录音机、电吹风、电熨斗等),拔出未装避雷器的室外天线。尽量不要靠近门窗、炉子、暖气炉等金属的部位,也不要赤脚站在泥地或水泥地上,最好脚下垫有不导电的物品坐在木椅上。
   
在野外遇雷雨时,尽快找一低洼或沟渠蹲下,不要在孤立的大树、高塔、电线杆下避雨。不要在河里游泳或划船;以防雷电通过水传到人体。一旦有人遭雷击,应及时进行抢救,救护方法同触电急救相同,做人工呼吸河体外心脏按摩等,同时急送医院。  

    三、龙
   
(一)龙卷风的防范措施
   
在家时,务必远离门、窗和房屋的外围墙壁,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抱头蹲下。
   
躲避龙卷风最安全的地方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在电杆倒、房屋塌的紧急情况下,应及时切断电源,以防止电击人体或引起火灾。在野外遇龙卷风时,应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但要远离大树、电杆,以免被砸、被压和触电。汽车外出遇到龙卷风时,千万不能开车,对龙卷风几乎没有防御能力,应立即离开汽车,到低洼地躲避。  

    四、防治小措施
   
(一)防浓雾危害
   
在近地层空气中悬浮大量小水滴或冰晶微粒,使人的视野模糊不清,当水平能见距离降到1000米以下时,就称雾。雾有等级之分,能见距离小于1000米大于500米时称轻雾;能见距离不足500米时称大雾;能见距离不足200米称浓雾。  

    雾灾的防护措施
   
尽量不要外出,必须外出时,要戴上口罩,防止吸入有毒气体。
   
尽量少在雾中活动,不要在雾中锻炼身体。
   
行人穿越马路要当心,看清来往车辆。
   
驾驶车辆和骑车要减速慢行,听从交警指挥,乘车(船)不要争先恐后,遇渡轮停航时,不要拥挤在渡口处。
   
(二)防暴雨危害
   
暴雨是指一定时间内强度大的雨。如果一小时降雨≥16毫米,或者12小时降雨≥30毫米,或者24小时降雨≥50毫米,都称暴雨。
   
暴雨的防护措施
   
地势低洼的居民住宅区,可因地制宜采取小包围措施,如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挡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不要将垃圾、杂物等丢入下水道,以防堵塞及暴雨时积水成灾。  

    底层居民家中的电器插座、开关等应移装在离地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一旦室外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积水带电触电伤人。
   
暴雨期间尽量不要外出,尽可能绕过积水严重地段,在积水中行走要注意观察,防止跌入阴井及坑、洞。
       
河道是城市重要排水通道,不准随意倾倒垃圾及废弃物,以防河道淤塞。
   
(三)防台风灾害
   
热带气旋,过去统称台风,是发生于热带和副热带洋上的空气旋涡,越向中心气压越低。它相小孩玩的陀螺一样,边走边转,是气象灾害中破坏力量最大的灾害之一。灾害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台风的防护措施
   
台风季节,要随时注意收听气象广播,收看电视天气预报,做好防范工作。
   
及时加固危房,防止屋塌伤人。
   
阳台、晒台上的花盆等物最好搬进室内。
   
室外天线、空调机架。晒衣架等都要检查加固或处理,防止坠落伤人。
   
台风来临时,尽量不要外出。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二十四节气、阴历等很多记录气候,时间的名词,来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你知道这些名称吗?你了解这些名称吗?  

 第四章  天文历法
   
一、历法与历书
   
推算年、月、日的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订时间顺序的法则叫"历法""历书"是排列年、月、节气等供人们考查的工具书。历书在我国古时称通书或时宪书,在封建王朝的时代,由于它是皇帝颁发的,所以又称"皇历"
   
人们根据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的概念;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产生朔望,形成""的概念,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了""的概念。这三个概念所依据的物质运动是互相独立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2422平太阳日,这叫一个回归年。而从一次新月到接连发生的下一次新月的时间间隔为29.5306平太阳日,这叫一个朔望月。以回归年为单位,在一年中安排多少个整数月,在一个月中又安排多少个整数天的方法和怎样选取一年的起算点的方法就叫历法。历法问题的复杂性全在于回归年和朔望月这两个周期太零碎,它们同""之间的关系,不像公里同米之间的关系那样简单;而且,它们彼此之间也不能通约。所以,历法总是顾此失彼,不能同时协调两个周期。因此,历法一般地分为三类;太阴历、太阳历和阴阳历。侧重协调朔望和历月关系的叫太阴历,简称阴历;侧重协调回归年和历年关系的叫太阳历,简称阳历;兼顾朔望月和回归年、历月和历年的叫阴阳历。无论哪一种历法,都有一个协调历日周期和天文周期的关系间题。在原则上,历月应力求等于朔望月,历年应力求等于回归年。但由于朔望月和回归年都不是整日数,所以,历月须有大月和小月之分,历年须有平年和闰年之别。通过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的适当搭配和安排,使其平均历月等于朔望月,或平均历年等于回归年。这就是历法的主要内容。  
   
二、年月日的来历
   
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的时间。全长为365天又1/4天(365.2422……日),也就是3655小时4846秒,这叫"回归年"  
   
历法上的年为了应用方便,不采用回归年,而是采用了完整的天数。公历的平年是365天,闰年是366年,每四年一闰,每百年少闰一次。使用的整天数的年历法上叫做"历年"
   
农历是根据月亮的朔望月共12个月算一年,一年是354天。每三年有一个闰年。闰年是383天或384天。  
   
一年,又是气候变化的周期,气候由冷变热,再由热变冷;这包括了人们从事农业自耕种到收获的全过程。所以人们从很古的时候起,就用气候冷热周期变化这个自然规律作为计算时间的大单位,把一年作为制订历法的根据。
   
一个月,就是月亮绕地球一周,也就是一个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59……日,也就是2912443秒,这叫做"历月"。众所周知,月亮是个球体,由于月亮绕着地球不停地公转,同时又跟着地球绕着太阳转,所以月亮对地球和太阳的位置也在不断地变动,月亮对着我们照亮的这一面,有时有,有时无,有时多,有时少,这就形成了月亮的圆缺循环。当我们看不到月亮的时候,叫做""(多在阴历的初一和三十日)。过十四、十五天,我们就会看到圆圆的月亮,叫做""(多在阴历十四、十五、十六日)。月亮由这次朔到下次朔或由这次望到下次望,这就是月亮绕地球转了一周,就是一个月,我们把它叫做"朔望月"
   
月亮圆缺循环变化的规律,人人都可以看到,所以人们很早就把它作为计算日了的单位,把朔望月作为制订历法的根据。阴历的一个月,就是根据朔望月定出来的。
   
一日,就是地球本身自转一周的时间,也就是一个白天加一个黑夜,共计24小时。
   
地球是椭圆形的,自己不会发光,所在同一个时间里,地球只有一半向着太阳,向着太阳的这一半地球就是白天,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太阳的光照不到地球上,这一半地球上就是黑夜。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有规律的循环。
   
通常把太阳要升起来的时候叫白天,这就是一天的开始。在白天转为黑夜的时候,也就是太阳落下去的时候叫做黑夜。一天,通常是指这个天象变化的规律,就很容易被人们所掌握,并利用它来作为计算时间的基本单位。一天,是历法上的第一种单位。
   
这种用太阳定出来的日,叫做"太阳日"。太阳日又有"真太阳日""平太阳日"两种。真太阳日有长有短,这是因为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冬季地球离太阳远一些,所以公转就慢一些。地球公转的速度有快有慢,所以一天的时间也就有长有短。因此"真太阳日"的时间是不完全一样长的,这样用起来就很困难。为了方便起见,历法上用的不是真的太阳日,而是一个长短不变的日,这个日就是一年之中,真太阳日的平均时间长度,就叫"平太阳日。按照现在惯例,一日的时间分成24等份,就是24小时,把24小时作为一日。依照现在惯例,一日是从半夜0点开始,到次日的半夜24小时止作为一天。但是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又把一天的二十四个小时分为十二个时辰,也就是用民间的十二个属相来代替。恰好每个时辰是两个小时,每逢单数进位,而每个时辰又分为三个部份,为初时、正时和末时,每天的交替时间是从当日的半夜十一点整开始为第二天的子时,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0点。所以夜晚1100整到1139分为初子时,1140分到1219分为正子时,1220分到凌晨100整为末子时。而每天中午1100整到1139分为初午时,1140分到1219分为正午时,1220分到下午100整为末午时,其它依此类推。用日来计算短的时间很方便,如三、五天、十天、八天,但计算长的时间就很困难,所在在计算时间上还有月、年和世纪等。  

    三、公元、世纪、年代
   
"公元"是公历的纪元。它原是以传说的耶稣基督诞生那一年作为公元元年,从公元6世纪到10世纪,逐渐成为基督教国家通用的纪元,所以原先也叫"基督纪元"。后来被世界多数国家所公用,于是就改称"公元"。在历史书上,耶稣诞生前的年代被称为"公元前";耶稣诞生那年以后的年代是"公元后",简称"公元"
   
"世纪"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一百年。也是从耶稣诞生那一年算起:公元元年至100年为1世纪。以此类推,现在是21世纪中的某一个10年。比如说20世纪80年代,就是指从1980年开始的那10年。从1990年起,就进入20世纪90年代了。  

    四、阳历、阴历、农历
   
阳历(即公历),是世界上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由"儒略历"修订而成。儒略历是公元前46年,古罗马统帅儒略、恺撒决定采用的历法。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动作为根据的历法。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一回归年)为一年。一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日,也就是3655小时4846秒,积累4年共有23小时154秒,大约等于一天,所以每4年增加1天,加在2月的末尾,得366天,就是闰年。但是4年加1天实际回归年多了4456秒,积满128年左右就又多算了一天,也就是在400年中约多算了3天。
   
阳历闰年规定:公元年数可用4整除的,就算闰年;为了要在400年减去多算的3天,并规定公元世纪的整数,即公元年数是100的整数时,须用400来整除的才算闰年,如1600年、2000年、2200年、2400年就是闰年。这样就巧妙地在400年中减去了3天,阳历规定每年都是12个月,月份的大小完全是人为的规定,现在规定每年的135781012月为大月,每月31天;46911月为小月,每月30天;2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
   
阴历,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来制订的。因为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又有太阴历之称,是纯粹的阴历,我国使用"农历",一般人叫它"阴历",那是不对的。农历不是一种纯粹的阴历,而是"阴阳历"
   
阴历把月亮圆缺循环一次的时间算做一个月,12个月算做一年。然而月亮圆缺循环一次--一个朔望月,是2912443秒,比29天多,又比30天少。为方便,阴历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月两种,逢单的月是大月30天,逢双的月是小月29天,一年共是354
   
实际上,一个朔望月并不正好等于一个大月和一个小月的平均数--29天半,而是比29天半多442.8秒。所以12个朔望月实际上要比354天多8小时4834秒,30年就要多出11天。因此,阴历30年中就要安插11年闰年,每逢闰年就在12个月多加一天。阴历的闰年是355天。这样,阴历每30年中有19354天,11355天,平均一年的长度是3548小时48分。它的一年比回归年差不多短了11天。3年就短一个多月,17年就要短6个多月了。所以使用这种历时,新年不一定在冬天过,它可以在春天过,也可以在夏天或秋天过。它的惟一好处就是阴历上的每一个日期都可以知道月亮的形状。
   
阴历作为一种历法,由于它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相协调,所以当今世界上除了几个伊斯兰教国家因为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外,其他国家一般已经废弃不用了。
   
农历,是把朔望月的时间作为历月的平均时间。这一点上和纯粹的阴历相同,但农历运用了设置闰月的办法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所以它比纯粹的阴历好。
   
现在所有的农历,据说我们的祖先远在夏代(公元前17世纪以前)就使用了这种历法。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夏历。解放后还仍然叫做夏历,1970年以后我国改称为"农历"。至于"农历"一名的由来,大概因为由于自古以农立国,所以制订历法必须为农业服务。
   
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朔望月的时间是2912小时443秒(即29.5366日),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年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  

    农历每一个月初一都正好是""(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候)。有时可能出现两个大月,也可以连续出现两个小月。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农历的每100个历月里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
   
农历是基本上以12个月作为一年的,但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3667日,和回归年比起来要相差11天左右。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个多月。
   
为了要把多余的日数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个月,这就是农历的闰月。有闰月的一年也叫闰年。所以农历的闰年就有13个月了。至于闰哪个月是由节气情况决定的。  

    五、农历月份的别称一月:正月、隅月、孟月、端月、始春、元春;
   
二月:如月、杏月、仲春、早春;
   
三月:病月、桃月、季春、炳月、三春、阳春、暮春;
   
四月:余月、清和月、桃月、孟夏;
   
五月:榴月、薄月、仲夏;
   
六月:且月、荷月、伏月、季夏;
   
七月:相月、巧月、霜月、孟秋、桐月;
   
八月:壮月、桂月、仲秋、中秋月:
   
九月:亥月、菊月、季秋;
   
十月:阳月、小阳春、孟冬;
   
十一月:辜月、葭月、仲冬;
   
十二月:涂月、腊月、嘉平月,季冬。
   
六、闰年的计算方法
   
除去世纪年(如1800年为18世纪……)外,凡是年数能被四除尽的就是闰年,如1948年、1952年等等。至于世纪年,只有世纪数能被四除尽或年数能被400除尽的,才是闰年。如1600年到2000年当中的1700年、1800年和1900年,世纪数不能被4除尽,同样年数也不能被400除尽,所以这三个世纪年不是闰年,也就是从1700年到2000400年中减少的那三个闰年。
   
七、十二个月气象歌
       
正月:岁朝宜黑四边天,大雪纷纷是旱年;
             
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二月:惊蛰闻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
             
月中但得缝三卯,到处棉花豆麦宜。
       
三月:风雨相逢初一头,沿村瘟疫万民忧;
             
清明风若从南起,定是丰年大有收。
       
四月:立夏东风少病祸,晴逢初一果生多;
             
雷鸣甲子庚辰日,须防蝗虫侵稻禾。
       
五月:端阳有雨是丰年,芒种闻雷美亦然;
             
夏至风从西北起,瓜蔬果园受熬煎。
       
六月:三伏之中逢酷热,五谷田中多不结;
             
此时若不见灾厄,谨防三冬多雨雪。
       
七月:立秋无雨事堪忧,万物从来只半收,
   
处署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
   
八月:秋分天气白云多,到处欢歌好晚禾;
   
最怕此时雷电闪,冬来米价道如何。
   
九月:霜降南风五谷丰,重阳无雨晴一冬;
   
霜降若逢天下雨,抢收稻谷回仓中。
   
十月:立冬之日怕逢壬,来岁高田枉费心;
   
此日更逢壬子日,灾殃处处损人丁。
   
十一月:初一西风多疾病,若兼大雪病更多;
   
冬至天晴无雨色,明年定唱太平歌。
   
十二月:小寒下雨大寒晴,大寒有雨沤出正;
   
初一若逢天晴好,下岁农夫放下心。
   
八、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九、为什么农历没有闰正月
   
24节气又可分为节气中气大类,简称为。古人从冬至起中气、节气相间安排,于是小寒为节气,大寒为中气,依次类推。一年共12个中气和12个节气,一般情况每月各有一个中气和一个节气。每一中气都配定属于某月,不能混乱。  

    节气的定法有两种。古代历法采用的称为恒气,即按时间把一年等分为24份,每一节气平均得15天有余,所以又称平气。现代农历采用的称为定气,即按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为标准,一周360°,两节气之间相隔15°。由于冬至时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动速度较快,因而太阳在黄道上移动15°的时间不到15天。夏至前后的情况正好相反,太阳在黄道上移动较慢,一个节气达16天之多。采用定气时可以保证春、秋两分必然在昼夜平分的那两天。  

    农历置闰的方法同中气的划分和采用定气方法密切相关。由于两个节气的长度平均约为30.5日,而阴历历月平均约只有29.5日,因而每月中节气所在的日期必然会较上一个月推迟1~2天。如此下去,总会有一个月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这一个月被规定为闰月,作为该月所在农历历年多余的第13个月。既然节气严格按回归年长度周而复始地出现,根据上述规定来设置闰月必然能保证农历历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十分接近。十九年七闰法就是这样来置闰的。  

    由于定气方法的采用,冬季一节一气的平均长度约为29.74天,比朔望月长不了多少,节气逐月向后推迟得很慢,所以冬季设置闰月的可能性就很小。相反,夏至附近地球运动得慢,交节气也慢,一气可达16天之多,因而夏季及其前后几个月,如农历三、四、五、六、七月,闰月设置较多。在公元1821年到2020年的200年中共有农历闰月74个。其中闰正月、闰十一月、闰十二月一次也没有,而闰五月最多,达16次。无怪乎我们碰不到闰正月,也过不到闰春节了。  

 

上一条:中国地理之最 下一条:生活地理常识(二)野外生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