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发表了《中国人口之分布》。在文中,他绘制了一张与众不同的中国地图,这张地图被一条线分为两半——从黑龙江的瑷珲也就是今天的黑河,一直到云南腾冲。线的西北一侧是中国64%的土地,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但是大约只有4%的游牧民族生活在这里,原因很简单,这边的生存环境太恶劣了;线的东南方,土地面积占中国的36%,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却养育着96%的中国人。这就是说,同全国平均密度相比,东南部高出2.67倍,而西北部仅及其的1/16。
当我们豪气万丈地喊出“地大物博”时,却被“人口众多”狠狠地泼了一盆冷水。也许只有当你真正近距离地去观察这个国家的每个细节,你才能明白,要支撑起13亿人的衣食住行,是个庞大而又艰难的系统工程。而13亿这个数字并不是静止的。在短短4秒钟里,中国就又有一个孩子出生了。而中国在有限的狭小的空间里养活着世界上1/5的人口,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和中国人相比,印度人是幸运的,因为中国真正适合人生活的土地面积,只相当于一个印度、而论人口中国却比世界第二的印度还要多出2个亿。
与中国人相比,欧洲人也是幸运的,尽管整个欧洲的面积仅比中国略大一些,但他们的人口总数,却只有中国的一半。
和中国人相比,美国人更是幸运的,他们拥有与中国几乎同样大小的疆土,但人口却比中国少了10亿,而且他们生活的那片土地,是大块大块的平原。
中国人是全世界居住海拔最高的人,有超过20%的人住在海拔500米以上,而全世界住在海拔400米以上的人口只占10%,所以从这个角度也能看出,中国人生存环境是最恶劣的,最不适宜过多人口生存。
看能源负载,中国人最好不超过过12.6亿;
按土地资源,中国人最好不超过10亿;
按淡水资源,中国人更是只有4.5亿才好。13亿意味着虽然中国拥有数不清的河流湖泊,但当这“性命之源”平分给13亿人的时候,中国就只能和以色列、沙恃、阿联酋这样的沙漠之国,并列站在联合国的缺水名单当中;
虽然中国地下蕴藏着世界1/10以上的煤炭,可被13亿人一分,中国就只能去仰望原本在总量上并驾齐驱的澳大利亚,去羡慕美国人和加拿大人的富裕;
虽然我们脚下还涌动着比OPEC成员国卡塔尔和阿尔及利亚还要多的石油,但是人均以后,我们就会被40多个国家甩在身后。
中国人的日常开销究竟有多大?也许在北方这个最大的煤炭枢纽,你会得到另一种答案。大秦铁路线上,一座300多米长,十五六米高的煤山,通常只需几个小时的时间就会被完全搬空。中国每三盏灯里就有一盏必须靠这里运出的煤来点亮。而这条能源大动脉现在承载的运量,已经是它设计运送能力的4倍。绷紧的不仅是铁轨,还有铁路线上每个职工的神经。
13亿人要吃饭,平均每天就要吃掉160万头猪,就要消费掉大约13亿公斤的粮食。
13亿人要生活,每天就有10万吨垃圾需要填埋,就有3个西湖的水要被马桶抽掉;
13亿人要发展,每天就要动用相当于建一个长江大桥的财政资金;
13亿,如果拆解成每个人的衣食住行,很可能将是一项永远都做不完的工作。
春运,这是中国人创造的独有的生活景观。每年春天,要将超过20亿人次的出行妥善安排,相当于帮每个中国人都搬一次家。这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活动,没有任何其他国家的政府,有过中国政府这样的体验。吃喝拉撒,这个具体在每个人身上都是最基本的自理能力的简单事件,一旦乘上13亿这个天文数字,就变得纷繁复杂。我们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思考,13亿人的生活,到底该怎么过?我们有13亿人口,那么,中国到底能够承担多少人口?中国的人口底线在哪里?
有人说16亿、17亿是底线,也有人说7亿、10亿。争论从没有停止过。根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的估测,中国人口承载极限在16亿左右。最理想的人口数量是7亿—10亿,中国现在的人口比理想状态多出了3亿多。决定中国人口底线的要素不仅有自然要素,还有社会要素和政治要素。房子够不够住、工作够不够做、养老够不够充足……一系列问题都在制约中国的人口底线。温家宝总理2003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的时候曾说:“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可以变成很大的问题;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可以变为一个很小的数目……解决13亿人的问题,不能靠别人,只能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