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对话,引导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
蔡宏欣
( 徐州市第五中学,江苏徐州221002)
摘要:我校倡导的课堂教学方式可概括为“老师指导学生看书学习,通过对话,暴露认识误区,优化思维品质”,它体现了“课本为依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师不是把自己的愿望和意志强加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对话,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营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共同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对话;引导;活力课堂
|
|
|
中图分类号:G633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5-6351(2012) -08-0110-01
|
一、学生个体与课本的对话
|
|
自己体会到“我能行”,培养自学习惯和能力。
|
学生个体与课本的对话可理解为“读”,是学生学习新知的起
|
在这一时段,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读、悟的时间和空间,不
|
点,这样的对话自然要体现学科特点。教材的编排大多设计新
|
能走过场,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要求学生理解本课内容,处理思路
|
颖,适合学生与文本对话。有卡通人的提示,如八年级上 P44 图
|
方法、步骤,还要注意时限、目标,同时还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规
|
2 - 1,“小方格的面积看作 1,以 BC 为一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9,
|
定的时间内达成训练目标。此时段的最低要求是理解和识记。
|
以 AC 为一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16,你能计算出以 AB 为一边的
|
这一时段,有的学生可能不会与文本对话,或“一目十行”,或
|
正方形的面积的吗?”
|
|
“心不在焉”,或“东张西望”,心思没放在与文本对话上,教师要及
|
图1
图2
有实验,如(八年级上P44)“在下面的方格纸上,任意画一个顶点都在格点上的直角三角形;并分别以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各边
为一边向三角形外作正方形,仿照上面的方法计算以斜边为一边
的正方形的面积。”
图3
有探索,如在上面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有猜想,如“你
对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有什么猜想”;有思考,如八年
级上P49结论: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 +b2 =c2,那么
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个结论与勾股定理有什么关系?”
有交流,如八年级上P52第四行下的交流:“1、9的平方根是什么?5的平方根是什么?2、0的平方根是什么?0的平方根有几个?3、-4、-8、-36有平方根么?为什么?”
有讨论,如八年级上P57第二行下的讨论:“2是怎样的一个
数?2是一个整数吗?2是一个分数吗?”等等,都是引领学生掌握文本内容的绝好诠释,它既突出了重点,又帮助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的是通过反复引领和提升,让学生
时捕捉、掌握学情,适时给予针对性提示或辅导,督促学生带着问
题,在规定的时限内“对话”。
这一时段的对话,是学生自主探究,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
记下疑点,以待提交后一时段思考、处理。
二、学生个体之间的对话学生个体之间的对话,更多的是“悟”的撞击,它能比较明显
反映不同层次学生认知的差异,这一时段的对话,实际上是学生互助合作交流的过程。它通过学生的相互提问,相互作答,相互
补充,实现对话目标并体验“噢,原来是这么回事。”
在这一时段,可能有的学生“对话”抓不住要点,“回答”语无伦次,心存疑惑,但碍于情面,有意或无意掩盖,不愿主动和他人交流,使自己处于困惑中,有的学得很累,但却拿不准,吃不透,致
使学业成绩不佳。教师要多给予鼓励、指导,以使其和他人实现合作目标。这一时段学生可思索,我的合作伙伴哪些方面胜过
我,我哪些方面胜过他,能否发现彼此理解上的偏差、欠缺乃至混乱,如何完善?这一时段主要利用学生年龄相仿,交流便利的优越条件,支持他们发表意见,提出建议,鼓励他们靠自己的能力作出反映,自己主动地探索、建构。
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主要体现在“导”上。教师要深思熟虑,备课时要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偏差,想方设法让这些认知偏差
“暴露出来”,不要因满眼的举手迷惑了自己,然后请学生说出这样做或不这样做的理由,让它清晰地呈现在每一个个体面前,然
后教师评析错误成因,脉络分明。
教师的“导”,要沉得住气,不要急于实施,适度点拨,不能包
办;教师的“导”,要能把握住火候,适时点拨,是在学生通过前两个环节确实没有解决好的时候,才给出;教师的“导”,要能起到拨
云见日的效果;给人要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觉;教师的“导”,
要把握好尺度,留有余地,一任学生驰聘、暇思;教师的“导”,要因
人而异,因题而异;教师的“导”,要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坚定一定能学好的信心和决心;教师的“导”,要使学生感到思路清晰、
自然,不是刻意拼凑,而是水到渠成;教师的“导”,要使学生感到
活力迸发,“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人参与,人人有自己的思考,有
自己的见地,有自己的表白,而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在唱独角戏;
教师的“导”,要能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从心底里发出“我就是这样想的,这样思考的,这正是我想说的”,心里有美滋滋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