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书背景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与师资培养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由此可见,在新课程改革的滚滚大潮中,实现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教育教学工作得以全面顺利开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之路任重而道远。
二、读本主要内容
周成平先生系江苏教育学院、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出版的周成平先生的《魅力教师的修炼》强调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内在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是一个“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是教师通过接受专业训练和自身的主动学习,不断挑战自我,逐步成为一名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的过程。而教师自我专业成长是指教师个人自觉地根据内在成长需要和劳力,结合个人生活实际,通过自我规划、自主学习、自我评价和调试,以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为目的的学习活动。周成平先生认为教师实现自我专业成长是内需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个人教育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发展状况可以将成长经历分成四个阶段:起步期、发展期、高原期、成熟期。认为错失关键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大绊脚石。如果在每个阶段都形成“问题诊断——合理梳理——提出策略——专业反思——产生新问题”的成长范式,那么专业成长就会存在可能。
三、读书心得
根据周成平先生《魅力教师的修炼》及本人近十年的教学教研实践浅谈教师起步期和发展期的教师职业规划和成长。
周成平先生在书本提出就高中教师而言,起步期为一至五年,也就是中教二级的五年。在这个阶段一般会出现以下问题。1、缺乏职业认同感。刚刚从大学校园迈进教师行列,对自己的角色意识还相当模糊,对职业的理解和认识也较为缺乏。时常还会以学生的心态面对工作,总是更多的关注自己而相对轻视学生。当面对诸如“你喜欢教师行业吗?”这样的问题时,由于缺少深入的实践和情感上的体验而无法作答。 2、处理教材死板。这是新手无法逃避的事实。面对教材总是依据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和一些教案集,统搬统抄,面面俱到,生怕遗漏任何环节。以至于出现每篇文章都可以按照统一的格式备课。可想而知,教材处理千文一面,课堂教学千篇一律,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3、理论与实践脱节。在大学教育中新教师学习了非常多的教育理论,但来到教育实践中后会发现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理论似乎无法指导实践,理论和实践是脱节的。这造成了新教师一定的困惑,甚至开始怀疑大学学习的有效性和理论的真理性,迷失在纷乱的教学实践中。 4、缺乏科学的专业引领。估计新教师是相当缺乏教师专业发展意识的,而且还缺乏一定的专业引领。新教师无法意识到对自己进行专业规划,更多的还只停留在埋头把每堂课备好、上好,把作业改好的阶段。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结合周成平先生在书本中提出的几点建议和自身一线教学的经验,我的理解是新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的行动来解决问题。
1、模仿导师上课,提高教学能力。在教学起步时一位好导师的作用如果用“巨大”来形容也是不为过的。比如我在头三年中就遇到了两位非常优秀的导师,在她们的带领下完成了从高一到高三的完整的第一轮。模仿指导师上课是迅速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一般而言,我会做一些必要的功课。首先,自己研磨教材,参阅资料,完成备课。做好这些工作之后再去同题听导师的课,做详尽的听课笔记,关注导师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和处理方式,课堂的调控技巧、教学机智。课后我会仔细点评导师的课,并与导师沟通交流听课感受。事后我会比较自己的备课内容和导师的上课情况,找出本质的不同,揣摩导师的教学技艺,为我所用。这样之后,再去模仿导师同题上课。我尽量都比导师的教学进度慢一节课时间,这样就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整理、调试。在模仿导师上课的过程中我会更关注教学效果,课后再思索自己和导师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分析细节,写下细致的教学手记。就这样,我几乎一节不落的听完导师上的所有高中三年的课。也留下了对我言非常珍贵的十几本听课笔记、教学手记。经过三年的磨练和实践,模仿和思索渐渐地站稳了讲台。大大地增加了教学信心,品尝了初为人师的幸福和快乐,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收获了可喜的教学成效。
在模仿本校教学导师的同时,大量地听同行的课;外出学习,听专家讲座、听名师上课都是模仿的不同形式。由下至上的学习和模仿形成了全方位式的框架,这种广义上的模仿本身就是一种基于兴趣和热情的动力,是职业认同感不断得到提升的外在表现形式。在模仿中我认为必须注意三点:一、理论武装。在积累一定量的教学实践之后学习专家理论,用理论统帅和引领个人的教学,为教学实践寻求强大的支持,提供专业的教学指导。二、找准学习点。准确分析自己模仿对象的特色,在不同人身上模仿不同的闪光点。切不可全盘收受,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性模仿。否则,就可能有东施效颦之嫌。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模仿是起点,但肯定不是终点。在模仿中学会分辨,学会取舍,学会不再模仿才是模仿的最高境界。将模仿的技巧化为无形,最终变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模仿让我们的成长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弯路和荆棘,让出航的舵手稳稳地握住了航行的正确方向。
2、勤于写作,提升研究能力。首先,确定自己的探索研究方向。在起步期新手关注的重心依然还是教学实践,关注教材,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关注自我。而且一定要从小处着眼,深入探讨。其次,及时积累素材。在平时养成记录的好习惯,及时将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记录。比如课堂教学中某个出彩的细节,学生的精彩发言,教学失败的心理片段,比较教学的感悟,成熟教案的及时整理归档,教学视频的记录等等,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这些第一手的素材将来就会是某篇论文、案例或课题的鲜活食材。最后,确定主题,勤于写作。善于将积累的素材归类,在统一的系列中进行重组,将其提升为理论层面的思考,动脑动笔,撰写文稿。另外还要等待实践的检验,在例证中不断推敲修改。如果能做到一个学期一篇,那么五年下来就是十篇有一定分量的教学论文,这对于新老师而言其重要性不亚于课堂教学的成熟。而实际上二者又是相辅相成,共为进退的。
周成平先生在书中认为在行动策略的指引下新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缓缓起步,在教学能力上表现为:教学设计的能力逐步提高:能贯彻新的教学理念,会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教学思路逐步清晰严谨。教学实施的能力逐步增强:能有效地实施所设计的教学计划,并能根据实际情况控制教学情境;能自如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有较强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能自如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教学机制。在教学研究能力上表现为教学反思能力逐渐增强,有良好的教学反思习惯,并能持之以恒;写作有一定质量的论文、案例等。本人在起步期同样也呈现出了以上的这些特点。教学能力上得到快速的发展,在市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并在多次市级和市直活动中开设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等。也有一定的研究意识,反思能力快速提高,有一定数量的论文、案例发表获奖。但是缺乏科学的研究能力,也就是没有能力独立承担科学的小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的研究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深层次问题,有研究动力但却很茫然。
带着这些收获和困惑进入发展期,也就是第六年到第十年,即中教一级向中教高级的跨越。周成平先生认为这一时期会有如下一些特点:1、基本上形成自主式的教学风格。丰富的教学历练和一定的教学积淀让教师慢慢褪去新手的迷惘和无措,开始可以从忙碌的教学中抽身思考自身的教学特点,在自我的教学风格中不断地磨合提升,在不断地质疑和完善中渐渐生出些许的职业自信。清晰而不再混乱,淡定而不再盲从。2、有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教学实践,经验是最大的资本。能运用经验学会判断、辨析,指导个人的教学实践。3、积累了一定的教学思考。可能是已经成文的,也可能是零碎的,这些思考如同火花星星点点,异常美丽。
而所有这些都为发展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上文所言在起步期遇到了困惑,在发展期就要寻找策略,理智行动。第一、寻找整合点,着手研究。在一定量的积累之后应该以课题的形式对已有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进行有效地整合。比如我在整理自己近五年来的相关资料时水到渠成的希望能将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一次梳理,于是我选择了“个性化教学”作为自已研究的方向。申报市级课题成功之后,我开始进行有步骤的研究过程。一方面大量阅读相关理论书籍,另一方面积极向有关专家寻求指导。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利用校本教研这一平台,将课题组研究工作和备课组教学教研活动紧密结合。最后这一课题获得市级二等奖。第二、各个击破,处处开花。第一次课题研究初尝成果,为自己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科研经验,并大大提升了自身的理论层次,为新领域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行动指导。这之后我又参与了关于“新课程校本作业的研发”的课题研究,获市级二等奖。并受原课题组邀请主持了正在进行的市级课题“文言文教学实践研究”的研究工作,更好地运用研究实践给予一定的行动指导。
总而言之,如周成平先生在书中所说的那样,这一阶段的教师开始有较强的问题意识,会从教学本身捕捉关键问题,并会将问题提升为研究专题,再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课题研究,从而促进教学发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得到提升。此外,能够承担课题研究工作;能够将工作和研究相结合;能够较规范地总结表述课题研究成果。还能指导其他老师开展教学研究。
周成平先生的《魅力教师的修炼》最后指出:而对于未来而言,还有更为艰难的高原期和美妙的成熟期等待着每一位行走在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的同仁们。因为不曾进入,便不敢奢谈。而起步期和发展期的规划与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专业化成长的基础,为最终实现专业化发展创造了可能。而对于教师群体而言,不妨可以在具体的个案中寻找规律,谋求发展策略。把握教学关键期,加强专业自我意识,制定有效的行动策略,形成专业发展规划,构建教师专业化的共同体,应该可以成为我们的共识。
“那种想在早年时期一劳永逸地获得一套终身有用的知识或技术的想法已经过时了……我们要学会生活,学会如何去学习,这样便可以终身吸收新的知识;要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学会热爱世界并使世界更有人情味;学会在创造过程中并通过创造性工作促进发展。”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发展必然会延伸并覆盖教师职业生涯和终身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