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收录的是肖川近年来创作的教育随笔。在解读肖川对教育随笔的理解时,我也对教育随笔有了新的认识。
我看教育随笔:
1、教育随笔应该有教育思想的浸润
大凡随笔,必然是基于某一现象的深层思考。教育随笔应该是基于某一教育现象的理性思考。现在所见的诸多老师(包括我自己)所写的教育随笔,基本是对某一教育情境或教育故事的叙述,在叙述中或叙述末了点明某一观点。这当然也是一种表述方式,属随笔的一种,但细细品读好的教育随笔,则会发现,这样的表述太浅显。“观点”不等于思想。思想是什么?思想应该是我们对于事实的描述、解释和预言,就是我们用以诱导、申述、劝说、暗示等等言辞的集合(肖川)。“你真正的生命就是你的思想”。有思想的教师,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用思想来提升教育随笔的品质是基于教育作为一种有着丰富的价值内涵和精神旨趣的活动,其行为是有着明确的目标追求的。而目标的确定需要理性的思考,需要对历史、社会、文化与人性的洞察。强调教育随笔必须有教育思想的浸润是出于教育思想的双重意义:首先,教育思想可以武装我们的行为,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其次,教育思想可以陶养心灵。只有用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随笔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那么,我们的教育事业将更具魅力,我们的教育生命也将得到无限的延伸与拓展。
2、教育随笔的写就必然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读大师的教育随笔,总会被他们厚实的语言功底所折服。在浸润教育思想的深沉隽永中,不乏他们的“文化底蕴”之深厚。无论是读肖川的《教育的理想和追求》,还是读袁卫星的《细数阳光》,常常为他们“信手拈来”的旁征博引、谈古论今的悠然自得而倾倒,那引用的一个个经典故事,对天文地理的通晓以及对教育乃至生命的哲学思考,无不折射出他们的积淀之厚。看来,要想写好教育随笔,必须阅读,阅读,再阅读;思考,思考,再思考。当我们的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思维火花才会闪现。我非常欣赏肖川说的“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归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地契入现实,那么你
在阅读中会一次次受感动,又会在感动之后更深切地洞悉生活的真谛。柏拉图的“洞喻”表明:亮光在你的背后,生命期待着我们的“蓦然回首”。当我们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时,便会荡涤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收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大智慧!
当然,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收集典型的教育案例是写好教育随笔的前提。只是,在经历教育过程中,每位教师(包括我自己)不仅要关注教育现象,教育个案,养成及时把他们表述出来的习惯,而且每位教师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带着明确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去观察、反省,在不断的阅读积累中升华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提升教育随笔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