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案为载体,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学案”即学习方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情,围绕学习目标,基于问题和任务而设计的课堂学习导学材料。学案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替代小黑板、投影仪等教学手段,并且具有便于学生整理、保存和反思等优点。教师通过学案设计,创造条件使学生想学,会学。以“学案”为载体,将教材与“学案”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会与会学,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教学理念。使用学案,不是简单地分析解答问题,而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资料分析、技能训练等活动,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学案导学法,以“重温科学探索的历程”为主题,安排“课前小调查”、“资料收集”等热身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案以“假说-演绎法”为主线,设计“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杂交实验,发现问题”(分析实验结果,激发学生对现象的思考)到“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解释现象”(同时完成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图解)再到“测交实验——设计实验,验证假说”(要求写出测交实验分析图解,并预测实验结果)到最后提出“分离定律——归纳综合,总结规律”等环节,教学流程紧凑,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参与度较好,不仅完成了教学内容,还通过课后练习解决了“相对性状”和“如何判断显隐性”等知识点。这样的教学安排理由有三:分离定律的遗传学基础“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已经提前完成;“性状分离比的模拟”的实验教学在课堂上难以控制,以“游戏”形式在课外完成;弱化概念,重点突出“假说-演绎法”在孟德尔杂交实验中的应用,第二课时再辅以相应的巩固练习,完成“分离定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内容,同时为“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教学奠定基础。类似的学案导学法在《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等探究式教学内容中的应用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科学的设计,并不等于理想的现实。精心设计的学案能否充分发挥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必须有应用的技巧、实践的智慧。
首先,要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学案开展学习。使用学案,不是简单地分析解答一个个问题,而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资料分析、技能训练等活动,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引领学生围绕这些问题,结合学习内容认真阅读、思考、讨论、书面解答和发言交流,教师要及时归纳、指导和评价。对于课堂上尚未详细解答的问题,必须要求学生结合阅读教材,小组交流、教师指点,在课后补充完整。
其次,学案要与其他教学手段相结合。学案是以纸质的形式印发给学生,便于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整体设计,便于引领学生阅读、思考、交流、表达,便于学生总结反思,保存资料。但是,学案容量小,也缺乏形象、直观、动态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与其他教学手段结合应用,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自主学习”环节,可以将学生绘制的示意图通过投影仪展示,交流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对全体学生也有借鉴作用。又如,在“拓展延伸”环节,关于“胞吞和胞吐”的过程,需要利用多媒体动态展示“变形虫摄食”的过程,便于学生深入理解“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最后,教师应及时把学案收起,然后一一批阅,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解学案的价值,重视学案的使用,指导学生依次整理、保存好每堂课使用的学案,并作为重要学习资料,在后续学习、考试复习时充分利用。
值得一提的是,学案导学法并不是每节课都适用,对我们的学生,用多未必好事,他们丢三落四,惰性和依赖性都很强。因此,学案不适宜设置太多的“填空”或“问答”,内容简单,知识点清晰的,还是以自学为主,让他们养成看书划书构建知识框架的习惯。此外,还要引导学生理解学案的价值,重视学案的使用,指导学生依次整理、保存好学案,并作为重要学习资料,在后续学习、考试复习时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