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文化瑰宝 构筑国际教育桥梁
徐州市第五中学 王敏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魅力,从而重视语文学习,爱上传统文化。那么,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途径。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语文老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情境的设置。营造文化氛围。老师要求学生背诵经典篇目的同时,要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的知识可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这就要求教师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能用传统文化中的相关知识来处理这些问题。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将教学内容和文化经典联系起来,作为评价或指导。当学生将自己正在学习的内容与古人说过的话联系在一起时,他将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名篇占有很大的份额,这些课文蕴含着传统文化中博大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的精髓要植根于现代语文的沃野之中。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到在教学中弘扬民族精神,注重生命教育。语文课上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以单元主题为线索,贯穿传统文化教育。
二、编写适合学生阅读的语文校本教材
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多元状态”,兼容并包,海纳百川,但其中有两种文化起核心作用,那就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提倡积极人世,讲究“有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提倡人要有理想、有抱负,要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即《大学》中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更多思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容,充满智慧的火花和思想的睿智。
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他们天真热情,可塑性强,应该接受最经典、最有思维价值以及人文价值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主要通过书籍这一载体,所以中小学生要多学习经典著作,让孩子们知道,该做怎样的人,该如何与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在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小学生来说,应选择那些具有规范性的、智力启蒙类的书籍,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这些经典注重先做人,后为事,其中有不少育人的经典教育方法和内容,如《弟子规》中“人则孝,出则悌”,“泛爱民,亲贤仁”,这些对于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十分重要。接受这些知识,并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调节的规范,将有助于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成为知书达理的人、有德行的人。中学生可选择《论语》、《老子》、《大学》和《中庸》等强调德行修养和人生哲理的书籍。如《老子》中包含了优秀的思维方法。所谓“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些充满睿智的思考、奇妙的思维方式,带有思辩性的话语,将引领同学们很大的探究兴趣。语文教师要对这些经典进行筛选,按主题进行归类。语文教研组应该组织力量编写既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又乐于接受的,富有校本特色的教材内容。通过学习这些校本教材,让学生懂得:传统文化并不全是艰涩难懂的“故纸堆”或“老皇历”,里边包含着很多值得学习、继承、弘扬的内容。我们要研究如何在读经活动中自然渗透德育内容,自觉传承前辈身上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文以载道,教化育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利用语文活动课,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对于语文活动课,可以采用多种形式。1、开展经典诵读活动。0-15岁是孩子人格形成、智力启蒙与发展最佳时期,他们记忆力非常强,记得快,记得牢,所接受的思想在潜意识里能指导行为,所以在这个年龄段多让他们广泛学习传统文化中最经典的内容,将使他们终生受用。对于六至九年级的中小学生可以讲、背结合的方式,要求他们理解性地背诵一些篇目,学习一些知识。比如,六年级开展成语典故演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七年级举办古诗文诵读比赛,注重古诗文名言积累,提升文化品位。八年级选读古代名家散文,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拓展学生阅读视野。九年级品读优秀课内外文言文,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传承民族精神。2、开展研究性学习,针对教材中所选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精髓的领悟。让传统文化渗透到我们的生活里,也融入我们的血液中。一个传统节日就可以说出一长串故事,很多副绝佳的对联、一系列充满哲理的美文、优美的古汉字……从语文的角度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化,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民族、历史、情感,也更好地了解自己。语文拓展课要挖掘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教学“生成点”。如举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探寻饮食文化、探寻中国地域民俗文化、汉字与古代文化习俗讲座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实践,培养学生的优秀民族精神。
本文发表于2016.2《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