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的讲述
徐州市第五中学 丁 健
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之下,各地纷纷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均以提高学生主动性为主旨。在这一过程中,部分老师对于讲述法有所忌惮,担心一旦教师讲述过多,将回到原来传统的课堂,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讲述哪些内容做简要分析,以提高教学实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全国大部分地区尝试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总体说来就是采用各种方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但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急功冒进的现象,一味的强调课堂的创新,淡化甚至否定课堂中教师的讲授,这种课堂评价标准,使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无所适从,这是对课堂教学改革本质的曲解,也背离教无定法的教学原则。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相结合,不能因某种模式而束缚课堂教学。高中历史教学注重学生思辨性的养成,侧重于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藉此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这决定了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的引领和讲授是不可或缺的。
各地的课堂教学改革是以,转换师生课堂角色为依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为推行此类教学模式,各个学校均制定了相应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用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时间来判断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有些老师因为模式的束缚,该讲的内容没有讲到,学生分组探讨的过程中茫无目的,指向性不强,导致课堂很热闹,学生很主动,但实际收效甚微,有些课成了表演课、浮夸课。我们反对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显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作为课堂的旁观者,还应成为课堂的引领者,因此教师的讲述也是必要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分清哪些内容必须讲,哪些内容交由学生完成,这样才是对新课程理念本质的认识,下面本人对高中历史教学哪些教师应该讲述的内容做简要分析。
依据讲述法的定义和目的来看,讲述是一个知识更渊博的人向一个知识少一些的人进行的信息性陈述,讲述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某些事实、观念、概念和解释方面的信息。历史概念具有抽象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有限,如果一味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只会徒增学生负担;历史史观是对于历史学研究有着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同时理论性强,这是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历史思辨性的培养,需要教师的引领,教师的引导作用市必不可少的,因此在进行上述内容的教学时讲述法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从历史概念上说,一些专有名词,如中央集权制度、代议制、小农经济等概念在教材中只有过程式的叙述,没有提升到理论的高度,教师必须给予学生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这样以此为主线能够使过程性知识更清晰,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如讲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教师在学生掌握历史基本史实的基础之上,介绍概念“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中国古代的政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概念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这样更容易对
明清
君主专制加强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把握。
基本的史学观点,这也是抽象的概念,它的形象之处就在于这是贯穿于整个历史教学内容之中,站在史论结合的基础上分析基本的史观。但是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难以达到这样的认知层次,这便需要教师的讲述。唯物主义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史观,这些史学理论引入到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站在宏观的角度分析历史发展的进程,同时近年来高考命题加大了基本史观的考察,这也使史观教学变得十分必要。时下课改盛行,普遍将矛头指向讲授法,一旦与讲授沾边,就被扣上填鸭、灌输等帽子,其实教学内容应因内容而异,教师讲述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之一,讲授不拘泥于文字文法的约束,显的更自由,同时教师讲授的过程也是情感融入的过程,也能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在应用讲授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够因噎废食,否定传统不等于与时俱进。基于以上两点,教师讲授基本的史学观点,对学生历史思辨性的理论培养是必要的。当然,讲授不是教师全部代劳,教师在介绍完基本的史学观点后,给学生呈现史论结合的研究例证,以此为据,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这样便既能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又能提高学生的探究和思辨能力。
近几年历史试题的命题更倾向型对学生历史素养的考查,注重新材料、新情境的运用,这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历史感悟能力的培养,提高对历史事件的思辨能力,讲述在这一过程中的应用是必要的。学生对材料的把握,可以通过自主阅读得出相关结论,材料中隐含的信息是非常多的,教师在学生解题过程中遇到难点,通过学生的自学和讨论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加以解释,并且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这其中教师的讲述是指向性和目的性最为明确的,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提高能力。教师的引领,可以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基本原则,教师可以举实例,通过具体史实,得出相关的结论,这样便能更深刻的理解历史事件,提高思辨能力,加大理性思维的培养。
各地推行的课堂教学改革是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而生,不是为某种模式而定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不能被教学模式束缚,讲述并非没有必要。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讲的质量和效果,精心准备和设计,教师的讲是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深入的探讨,引导学生去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为目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才是教学的真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