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楚汉战争刘胜项败的经济原因
徐州市第五中学 闻陈捷
[摘要]楚汉战争中项羽军事上虽百战百胜,最终却憾失天下。文章从统战谋略视角反思历史,分析其失败原因。
[关键词]项羽;统战;敌人;内部力量;外部盟友;民心
公元前209年(即秦二世元年),时年24岁的项羽,把自己“身长八尺,力能扛鼎”的昂然之躯重重地掼在了历史舞台上――他以“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的军事才能,把“西楚霸王”四个字打造成一个冷兵器时代不可跨越、被同代人忌惮惊畏的神话;同时,他也以“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的彻底失败,使“西楚霸王”四个字尽染肃杀悲凉,乃至成为令后人摇首扼腕的千古喟叹。公平的历史在给予项羽选择成败存亡兴衰起落机会的同时,也就剥夺了他以单一色彩留书汗青的可能,亦赋予后人从政治、军事、时势、个性等多元层次解读楚汉之争、解析项羽失败原因的权力和以此为鉴的义务。本文试图从统一战线谋略角度分析研究项羽至死“尚不觉寤而不自责”的致败因素。
一、错看刘邦,贻误打击最主要敌人之先机
孙子兵法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谋攻篇》)对于那场以天下为标的物、耗时四年的楚汉之争而言,成败的关键不是一个或两个城池的占据,也不是一次甚至几次局部战役的胜利,而是明确斗争对象、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积极力量、集中主要力量打击敌人的谋略思想。毛泽东同志曾精辟地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只有正确分辨敌友,注意团结真正的朋友,才能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以攻击真正的敌人并取得胜利。项羽缺乏统一战线的谋略意识,过于迷信武力,无谋失交,对主要对手刘邦的态度摇摆不定,忽视、错视甚至无视统一战线问题,才导致了政治和军事决策的错误,逐渐从全面压倒性优势转为平分天下,直至丢掉天下,身死乌江。项羽的首要之错就是未能及时正确地看穿刘邦“其志不在小”的野心,他犹如空有千钧之力的盲人引弓挽箭,却看不到靶子,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了消灭刘邦的机会。
1.失机鸿门。项羽第一次消灭刘邦的最佳时机是公元前206年,“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刘邦兵十万,在霸上”。对于刚刚以1比6的劣势兵力以少胜多取得了巨鹿之战胜利的项羽来说,用4比1的优势兵力彻底铲除刘邦,可谓易如反掌。然而项羽却不仅没有通过战争消灭刘邦集团,而且在杀与不杀刘邦的选择中徘徊不定,步步退让,最终被刘邦集团反复强调三次无意称王的辩词所迷惑,轻率地中止了对刘的军事打击,放弃了对刘的宴间诛杀,“百战休论盖世功,鸿门终宴伯图空”。
2.加封汉中。项羽第二个遏制刘邦的契机是封王。巴蜀路险道艰,如果仅封“沛公为汉王,王巴蜀”,也可以为自己增添一道安全的天然屏障,可是项伯受张良贿赂,为刘邦请封汉中,“汉王赐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羽竟然接受项伯的说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使刘邦得到了对汉中的统辖权,亲手把与关中只有一道秦岭相隔的汉中搭成地域跳板,供四个月后刘邦回师关中,还定三秦,进而与项羽争夺天下。
3.出兵齐地。刘邦回师三秦是项羽第三次制裁刘邦的机会,项羽本应该在刘邦立足未稳时集中主要力量予以痛击,以绝后患,至少夺回关中。但他又一次错误地判断了敌我关系,认为刘邦只是如其所言“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反把只欲当齐王,既无争天下之意、也无争天下之力的田荣当成自己最大的敌人,转而向北击齐。结果深陷齐地,“连战未能下”,失去了与章邯里应外合,把刘邦逐出关外的机会,反倒使刘邦得以固驻关中,并在第二年春天“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进占彭城。
二、信任亲故,错待才士,致使内部壁垒发生动摇
毛泽东曾经在与党内同志的谈话中指出,所谓政治,就是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这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团结、联盟的统战思想,揭示了统一战线的精髓。项羽恰恰反其道而行,“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甚至为渊驱鱼、为丛驱雀,造成楚才汉用的结果。所以,在楚汉之争中,项羽虽常胜,人却越打越少;刘邦虽常败,人却越战越众。其根本原因就是项羽自毁长城,动摇了打击刘邦所要依靠的内部壁垒。1.信任叛徒项伯,出卖朋友曹无伤。项伯,史未载其有寸功,却官任楚左尹,太史公在项伯的官职后含蓄地注明原来这一无功之人的升擢在于他的特殊身份一“项羽季父也”。《史记》除了记载项伯接受刘邦贿赂为刘请求益封汉中之外,还记载了项伯与项羽的两句直接对话,第一句是鸿门宴前项伯为刘邦开脱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安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使项羽直接丧失铲除刘邦的机会;第二句是项羽粮秣将尽之际,欲烹刘父以逼刘就范,项伯却劝阻说,“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帮刘邦保全了父亲的性命。对此,项羽不但没有施加任何惩罚给这个奸细,反而始终把隐藏在堡垒内部的敌人视作心腹股肱。
与盲目信任项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鸿门宴中项羽为推卸责任,随意地出卖了向自己示好,本可作内应的刘邦左司马曹无伤。“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可以说,刘邦鸿门宴脱险的关键就在于他的统战谋略:依靠项伯,争取项羽,打击范增。而项羽完全相反:出卖曹无伤,伤害范增,偏信刘邦。如此一来,刘项可谓高下立见,胜负易分。
2.怀疑谋士范增,逼走智士陈平。范增,“素居家,好奇计”,项羽尊之为亚父,貌似与项羽关系最亲密的谋士。但事实上,项羽对他一不能尽用,二不能深信。范增与项羽的关系从破裂走向决裂的必然结果,早在鸿门宴就有了征兆。鸿门宴时,范增这位老者只能愤怒地用拔剑砍破玉斗的方式来一抒愤懑,并恨恨地说,“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但是,项羽根本没有弥补君臣裂痕的意图,他非但没有进―步巩固合作、团结范增、对付刘邦,反倒在荥阳会战中,中了刘邦集团并不高明的离间计,与范增彻底决裂,“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致使得不到信任和重用的范增愤怒而绝望地告老还乡,中途病死。陈平是刘邦手下奇计迭出、算无遗策的一流谋士。陈平曾投奔项羽,殷王司马昂叛楚降汉,陈平为项羽率军“击降殷王而还”。没过多久,刘邦攻占殷地。“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间行仗剑亡”,投奔汉王刘邦。显然,陈平有功无过,至少功过相抵。就因为被平定的殷地在撤军后又被刘邦攻占,陈平的功劳不仅被一笔抹杀,还要遭诛杀,不逃何待!
3.误怨猛将英布。毛泽东同志在评价章士钊时曾经说过:“对一个人要看他全面的一生”,不以小眚掩大德,不因小失大,这是团结人、联合人的正确思想。如果项羽能宽容最得力战将英布的小过,英布也未必会倒戈归汉。英布“击景驹、秦嘉等,布常冠军”;英布在巨鹿之战中“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佐项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在项羽函谷关击关等多次军事行动中一马当先,英勇善战,“数以少败众”,为项羽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只因项羽对齐作战时,英布称病不往,“项王由此怨布,数使使者诮让召布”,二人产生了嫌隙。后来,惶恐的英布在刘邦使者的游说下背楚归汉,成为刘邦的得力干将。
4.冷落韩信,怀疑钟离昧。逼反周殷。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在楚汉战争这个各路诸侯称王、近似于春秋的纷乱时代中,个人必将选择投奔能够让自己才华得展、抱负得酬的明主。项羽起兵,韩信带着智慧、胆识、忠诚来投,可惜韩信在楚,“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尽管韩信积极地“数以策干项羽”,但“羽不用”。项羽的不用使不得志的韩信背楚而归汉,被刘邦所用,拜为上将。可以说,如果没有项羽的冷落,就不会逼走韩信;如果没有逼走韩信,也就未必有项羽的垓下惨败。
钟离昧是项羽手下一员大将,骁勇善战,多次打得刘邦狼狈不堪。公元前203年成皋之战,“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钟离昧宁被汉军围困,也不投降,对项羽不可谓不忠,但项羽在敌方的反问计下“果意不信钟离昧等”,使钟离昧等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周殷是项羽的“骨鲠之臣”之一,驻军于淮南一带。在楚汉决战前夕,在英布等人的诱降下,“大司马周殷叛楚”,带领九江郡的军队,与韩信、英布、彭越等齐聚垓下,合围项羽。周殷叛楚,除了英布的诱降之外,史书没有明言其他原因。笔者认为,周殷关键时刻叛楚,与项羽在刘邦离间计下不信任周殷及项羽日见败象有直接关系。
气死范增,逼走陈平,误恨英布,冷落韩信,逼反周殷,怀疑钟离昧等错待谋士武将的行为,使项羽集团人才寥落,由大变小,由强变弱,日益成为孤家寡人,这是项羽“奋其私智”在自己的坟墓上又深掘的一镐。
三、分封弑帝,难服众心,瓦解了与外部盟友的联盟关系
巨鹿之战后,诸侯慑于项羽的魄力,进见项羽“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成为实际主宰天下的盟主,完全有可能因势利导,承接秦朝的政治制度立怀王为名誉皇帝,开辟新的统一王朝。但是,项羽错误地选择了逆历史潮流的裂土封王,违背楚怀王“先人定关中者王之”的誓约,更错误地得出“欲自王,先王诸将相”的结论;分封十八路诸侯,自封西楚霸王,甚至逐杀怀王。其实,新旧势力交错、武装力量大整合的时代,要求项羽以一种睿智加强悍的帝王姿态笼络可团结的力量,壮大自己,打击最大的敌人。可当项羽面对这个历史任务时,赏私亲、举避仇,以个人好恶作为分封标准,不封、失封、错封,使各路诸侯各怀其心、各拥其军、各谋其权,最终纷纷降汉,陆续在楚汉相争局势日益明朗化的过程中,成为刘邦插向项羽心头的一把把尖刀利剑。
1.关于怀王。任何政权都必须建立在一定价值基础之上,并以此得到公共舆论的承认,只有在社会成员心理认同的基础上,政权才能有效运行,而这一价值基础就是其成员为什么要忠诚于它的价值判断。项羽分封后尊怀王义帝,继而放逐之,继而弑杀之,错误地企图用权力对抗价值判断,用暴力谋求政治合法性,“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其结果一使项羽失去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二授人以柄,给政敌刘邦一个“袒而哭之”,合理出兵讨伐弑帝者项羽的借口;三令各诸侯失去忠诚的价值判断,纷纷效仿,“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导致人心离乱。
2.关于田荣。有功不赏和无功滥赏,历来是君臣矛盾的隐患,前者导致怨恨,易生叛逆之心;后者导致骄横,易启佞恶之端。抗秦斗争中,田荣为推翻秦朝统治作出贡献,却“以负项梁不肯出兵助楚、赵攻秦”的缘故不被封王。于是,满怀怨愤的田荣以“项王为天下宰,不平”为借口,在项羽分封诸侯一个月后就率先叛乱,杀死项羽分封的三齐王,吞并三齐,自立为齐王,并且直接以武装力量帮助彭越击楚、陈余叛楚。这让还没坐稳霸王宝座的项羽如坐针毡,大举出兵齐地,置坚守废丘抵抗刘邦的章邯于不顾,致使刘邦顺利还定三秦。
3.关于彭越。如果说不封田荣是蓄意,不封彭越则是因为无知。彭越原为江洋大盗,趁乱起兵反秦,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项羽分封时根本没有想起过彭越带有一支人数过万的队伍。项羽未封彭越,“彭越众万余人毋所属”,就给了田荣策动彭越反叛的可趁之机,“荣与彭越将军印,令反梁地”;而彭越造反后又被刘邦拉拢,对楚粮草的侵扰逐渐成为令项羽不能再无视的问题。于是项羽采用了最简单粗暴的军事手段企图消灭彭越,“项王东击破之,走彭越”,但并不奏效,不久“彭越复反”,采用游击战“烧楚积聚”,“下梁地,绝楚粮”。最终与刘邦集团合围项羽于垓下,予项羽以致命打击。
4.关于三秦王。项羽在用人问题上不止一次地犯错,把章邯、司马欣、董翳封为三秦王把守关中是项羽用人上的又一大失误,成为他失败的重要原因。项羽把地理位置如此重要的关中一分为三,由秦三个降将把守,本意一是要克制刘邦,二是要以秦人治秦。但他忽略了翳与欣才干平平,难当大任。至于章邯,由于项羽夜坑秦卒二十万,“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遭至秦人深恨。项羽封三秦王把守关中,在百姓看来,恰如用狼牧羊。纵使狼不食羊,羊又岂肯坐以待毙?所以结局只能有二,羊群或四散逃亡;或奋而反抗,灭狼以自救。而无论哪种结局,都注定会成为阐述着项羽谬封三秦王的惨烈注脚。
四、杀降坑俘,丧失民心,毁掉了战争胜利和政权稳固的根基
战争不是单一的军事行动,而是政治手段的极端形式,若在战争中忽略甚至违背了民众对战争的希望和意愿,就会失去作为立身之本、执政之基的民心,就注定失败。民心的赢得需要仁诚德义,而非威术法力,“莫强于人心,而可以仁结,可以诚感,可以德化,可以义动也。莫柔于人心,而不可以威劫,不可以术诈,不可以法持,不可以力夺也”。毛泽东同志曾深刻地指出,有了全民族的统一战线,就有了胜利。我们的势力越大,胜利的把握就越大,这是很硬的道理。反观项羽,除平常的杀戮方式,还酷嗜屠、坑、烧、烹,所过无不残破;如坑襄城卒、新安坑秦卒二十万、齐地坑田荣降卒;烧秦宫室;屠城阳、屠咸阳;烹说者等等。殊不知,他屠城坑降、烹烧杀掠的残暴行为,注定会使自己一点点失却民心,失去天下。
1.烹杀说者。项羽初人咸阳,“引兵西屠咸阳,
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官室,火三月不灭”,把历史厚赠给他的一个收服民心的良机,变成了令六国人心背离的恶行。所以,当有人向他进言“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时,他只能望着已被自己“烧残破”的咸阳拒不纳谏,也只能远离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土地肥沃的关中要地,而以地远偏僻、物质相对匮乏的彭城为都城。难怪明人凌稚隆说:“项羽非特暴虐不得人心,亦从来没有统一天下之志。咸阳既灭,而都彭城;既复彭城,而割荥阳;既割鸿沟,而思东归。”进言者对此鄙夷地评价道“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从“说者”的评价推测可知他并非楚人,项羽烹杀说者,难免令六国人心惴惴。从此,何人还敢为项羽献策,何人还敢信附这位楚国贵族出身、怀有浓厚种族主义心理的西楚霸王呢?
2.坑秦降卒。二十余万秦军降卒,本该成为项羽最辉煌的胜利成果,却成了他失去人心、招致失败的祸端。项羽担心降卒不服,一坑了之,却没有扪心自问“二十万秦兵不服,羽得而坑之;诸侯王不服,四面而起,羽且奈何哉”?“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的残暴所埋下的恶果,最终由阴陵“田父”还给“迷失道”的项羽自食,一字深含恨意的指路:“左”,使项羽“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种田翁尚且如此憎恨项羽,可知他已经违背民意,丧失民心。只可叹他至死还不觉悟,“认输而不服气”地斩将、刈旗、不渡,高呼三次“天亡我,非战之罪”。
与项羽相比,楚汉战争中的刘邦又如何呢?他目光敏锐,始终将项羽作为与自己争夺天下的最大敌人,力量不敌时韬光养晦,力量强大时抓住时机打击项羽,决不姑息养虎遗患;审时顺势,不过早实行分封,使得部下全力助汉击楚,为兴汉建功立业,以搏封妻荫子;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知人善任,信任重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杰,形成强大的人才集团;注重运用智慧,利用项羽集团的内部矛盾和裂痕,千方百计分化瓦解敌人,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富于远见,军纪严明,废秦苛法,封秦府库,与秦民“约法三章”,赢得民众支持,以致秦人“惟恐沛公不为秦王”。正因为此,刘邦才能够最终战胜项羽,削平群雄,夺取天下。
史实证明,统一战线谋略是夺取天下、巩固政权、治国安邦的重要法宝,执政者善于运用正确的统战谋略,则国昌民安,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反之,则民怨沸腾,动乱分裂,国运衰竭。项羽,这位百战百胜却亡国丧身的历史人物,他的军事才能所带来的胜利,使他误以为用军事手段就可以解决所有的政治经济问题,所以,在对占领区的统治与盟友的关系上表现得幼稚肤浅,最终导致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此起彼伏的反抗声中随着军事的失败一起灰飞烟灭。后人所能做的就是以中国象棋的楚河汉界为碑,永远铭记、汲取这一教训。
本文发表于2016.11《徐州教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