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实现高中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
江苏省徐州市第五中学 221000 李磊 13615101531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主要从针对个性、具体分析,结合实际、评价分层,制定目标、转变策略三方面具体阐述如何针对学生发展的特点对学生因材施教,实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分层教学。
【关键词】因材施教;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在节约教师资源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的一种新型班级授课制,这是在原有授课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造的一种比较新颖的授课方式,它是结合学生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思想提出来的。它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得到的一种教学方法。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如何针对学生的特性进行因材施教,实现高中信息技术的分层教学显得尤为迫切。
一、针对个性、具体分析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差异个体,自2001开始实施的“新课改”要求学校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发展性以及创造性。但是,目前的很多高中存在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授课的状况。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所谓因材施教,是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教授适合学生发展的内容。教师永远位于教育教学的“第一阵线”,在对学生因材施教的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做为主导教学过程的关键因素,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学生展开个性教育以及知识技能教育。例如,在高中信息技术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以往的学习状况以及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掌握程度,进行小组协作、分层教学。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对已经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同学进行优化训练,对计算机掌握不好的同学进行基础训练,并以小组成员的整体表现情况作为奖励的标准,从而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根据学生个性进行了符合学生发展状况的教育,符合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师以及学生的要求。
二、结合实际、评价分层
目前,我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大现实情况是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东部经济发展较西部发达,南方经济速度较北方快。这种情况导致各个地区的信息技术的教育发展情况也有所不同和学校对于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同,因此,同一个班级内,存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能力、计算机基础、对计算机的兴趣等方面参差不齐的现象。另外,就一个地区而言,由于家庭条件存在差别,条件好的家庭的学生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早,同理,一些家庭条件稍微逊色一些,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相对较晚,造成学生间存在差异,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不同,同一个班级里的学生情况相差甚大。例如有的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就可以熟练操作WORD、EXCEL、POWER POINT、FLASH等基本软件,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对此却一无所知。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的课堂上,教师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能力强的同学为一组,能力弱的学生为另一组,实行“A”“B”分流,对能力强的小组进行强化训练,对能力弱的小组则从最基本的操作开始教起,将固定的班级授课形式转变为学生自由流动的学习体制,这种做法既会提升课堂的效率,也会提高每个同学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动手动脑能力。
三、制定目标、转变策略
一切教学活动的实施都建立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具有宏观调控全局的作用,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是每所学校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也为因材施教提供了理论支持。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对班级内的所有学生讲授同样的内容,这就造成了已经掌握相关知识的同学重复听讲,浪费时间的问题,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就要求在高中信息技术的课堂上,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策略,在授课之前,首先要对学生做一个问卷调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对高中信息技术的整体掌握情况,其次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虽然就目前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的配备情况来说,加上高中信息技术的课时的限制,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还无法做到对每一个学生个体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但是可以采用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实行分层教学的方法。例如,教师在讲授利用会声会影软件制作视频的时候,可以将已经会熟练操作这个软件的学生和不会操作会声会影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既可以针对这几部分的同学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可以让熟练的同学教不会操作的同学具体方法,这样做既可以加深所有同学的学习印象,更可以使课堂显得生动活泼,充满趣味性。
分层教学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中的一种创新,它重要全体学生的发展,强调因材施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实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参考文献:
[1]张琼,张广君. “因材施教”发展性概念的解读与批判——兼及基于生成论教学哲学立场的本体辩护[J]. 高等教育研究,2013,08:71-75.
[2]顿李芳. 我国中小学“因材施教”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本文发表于2016.8《考试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