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讲方式”的一点思考
——基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课的教学实例
徐州市第五中学 秦璐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式,变革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的教学现状,我市在全市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全面推广“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简称“学讲方式”),一场轰轰烈烈的教与学的变革正在进行中。
那么,到底什么是“学讲方式”?盖以述之,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点,合作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以“学进去”为主要导向和“讲出来”为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
“学讲方式”的理论支撑甚丰。
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学生中心”论。罗杰斯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和成长,为学习者提供适当的环境,激发学习的动机,从而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据此,“学讲方式”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遵循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的“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式。
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需要只有被人所意识并试图采取措施来满足时,才有可能转变为动机。学习和求知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它是推进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据此,“学讲方式”强调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来维持学生学习的持久动力;以学生“学进去”的成就感和“教别人”的表现欲,满足学生认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又如:学习金字塔理论。美国学者戴尔首次提出,经由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之后把学习方式分成七种。在这七种方式中,学生被动听讲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是最差的;而“教授给他人”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是最好的。据此,“学讲方式”强调以学生准确、生动地“讲出来”的要求,激励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对知识进行加工、重组,实现对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止于理论的“学讲方式”看上去很美,那么,怎样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呢?下面且结合本人执教的《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的教学实例谈谈教学实践中的学讲方式。
在对这一框题内容教学的设计上,参悟学讲精神将教学环节设置为“情境导入——核心知识回顾——抢答——问辩是非——生活案例秀——课程回顾——课堂检测回馈”等几个环节。现将教学过程实录如下:
【情境导入】应我国国家主席
习近平
夫人
彭丽媛
女士的邀请,美国总统奥
巴马
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上月20日下午抵达北京,开始对我国进行为期7天的访问,此次访问的重点是教育合作和青年交往,希望进一步推动中美人文交流。按行程奥
巴马
夫人参观访问了北京名校北师大二附中,谁知却引发了一个意外的话题。
播放视频《校服引发的意外话题》
辩论赛:校服是否需要改良?
结论:“校服”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着联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抢答时间】(根据回答情况小组加分)
1.什么是联系?联系有哪些特性?
2.怎样理解联系的普遍性?
3.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
4.怎样理解联系的多样性?
【问辨是非】(小组讨论,抢答,每题5分)
1.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
2.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因此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4.联系是客观的,因而是无法改变的。
【难点突破】
1. 联系具有普遍性并非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具有条件性。
2. 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的区别。
【生活案例秀】
电话号码我来选
一个人一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课堂小结】
【回顾核心知识】(5分)
推导“联系的特性”的三个原理。(15分,每个原理5分)
原理
|
内容(世界观)
|
要求(方法论)
|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
|
|
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
|
|
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
|
|
【案例秀】(小组展示,根据展示情况加分)
秀出与联系有关的成语、典故、案例,说明案例分别具体体现了联系的哪个特性。
【检测反馈】
1.(2013 全国文综Ⅰ)物理学家格拉塞有一次在喝啤酒时,将几块小鸡骨头丢入啤酒杯里,啤酒的气泡显示了鸡骨沉落的轨迹。受此启发,他经过不断试验,发现带电高能粒子在穿越液态氢时,同样出现一串气泡。他由此发明了“气泡室”,成功探测出高能粒子的运动轨迹,并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事例表明
①间接联系比直接联系更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
②世界并不缺乏联系,缺乏的是善于发现联系的创新意识
③创新意识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12 天津)中国古人用“五行”说来解释世界。如图l所示,“五 行”相生相克。“生”即产生、滋生、促进,“克”即战胜、排
斥、克制。该学说所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有
①事物之间具有多种多样的联系
②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③事物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④发展的过程是一事物否定另一事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课后反思】
本次开课对于自己最大的收获在于打破了自己的思维界限,深化了对于“学讲”的认识——作为教学方式,“学进去”是指通过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等学习方式,调动学的积极性;“讲出来”是指通过同伴互助的“做、讲、练、教”方式,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同伴解疑释疑、解决问题;作为教学过程,“学进去”是“讲出来”的基础,“讲出来”是“学进去”的动机和结果。
而在具体操作中,却发现了不少困惑。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关于“学讲课”的教学目标的制定问题。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程的灵魂和统领。一节学讲新课往往将具体环节分为自主导学(课堂预习)——问题探讨(小组讨论、质疑、解决)——重难点突破(学生突破和教师点拨结合)——展示几个步骤,但在操作中发现,往往在小组讨论中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如侧重了讨论,常常确实能够解决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但对于下一环节中更为重要的重难点问题就往往少了时间深度解决,且往往有时一节课的内容和环节不能完全的走完,即很多时候教学目标是很难去全部完成的。如将教学目标制定的要求降低,又将与课标要求有所差距。因而教学目标是应迁就学生的当前水平和能力进行设定还是应当以课标要求为先导?这是首先应解决的问题。二是,关于”学生讲”,到底讲什么?如在本课的教学操作中,发现一部分学生的“讲”只是对教材知识的浅表性复述,而很难上升到理解的程度。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讲的过程中有所取舍,逐渐深入,由程序性知识引发潜在知识,教师应给予哪些方面的帮助?三,是关于评价。如本节课的整个课程设置采用的是小组活动、合作加分制,在课程最终评出本课的“学讲之星”和“学讲小组之星”作为激励手段,而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学生活动也的确较为充分,较好的展现了我校学生的基本素养,然而繁华背后,仔细观察会发现,热闹的学生活动中仍以少数几个学生为活动和发言中心,而小组之间由于组员的性格、能力、表达方式的不同,必然存在差异,且在小组评比激励之下,有优者更优,弱者更弱的趋势。因而,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下,如何推动这些原本就比较弱势的小组和个人的发展?如果说“学讲方式”给教学真正带来了什么,我想,除了对“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理念的整肃之外,更应珍视这一个又一个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源于教学实践引发思考的问题才是“真问题”,也才会真正引领我们的教学走向纵深。
轰轰烈烈的“学讲”工程已全面展开,这将是一场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教师思想的革命,更是一场“学习的革命”。每个教师都将接受革命的洗礼,并从中割舍、收获与发展,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