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道压轴题的“轨迹”问题的解析
江苏省徐州市第五中学 王运思
近年来,中考试题涌现了许多设计精妙的亮点题,这些试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出发,精心设计,凝聚着中考命题专家的集体智慧,试题尽显新课标教学理念和命题的导向。本文拟以2013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试题第16题(填空压轴题)为例进行解析和研究,供各位同仁指正。
题目 如图1,已知点A是第一象限内横坐标为
的一个定点,AC⊥x轴于点M,交直线y=-x于点N。若点P是线段ON上的一个动点,∠APB=30°,BA⊥PA,则点P在线段ON上运动时,点A不变,点B随之运动。则当点P从点O运动到点N时,点B运动的路径长是 。
一、试题分析
试题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点一线为基础,用线上的动点和定点构造特殊的直角三角形,用过定点作x轴的垂线交已知线,确定已知动点的运动范围后,配以点的平移变换,让问题从静态走向动态。
本题需要学生通过寻找特殊位置进行画图、度量、猜想,对所求动点的运动路线作出判断,然后提出解决的方法。但在具体求解的过程中,学生会感觉“条件不足”,即题中未给出定点的纵坐标,这是本题的关键也是难点。
二、试题解析
解析:本题是一道填空题,只需学生求出结果即可。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画图,画出动点P在点O、点N处时对应点B的位置,再加上原图中点B的位置,我们就可以判断点B所在图象的大致形状。
如图2,当点P在点O处时,点B运动到点B1;当点P在点N处时,点B运动到点B2。
⑴ 特殊法。若取点A的纵坐标为2,则AM=2.
当点P运动到点O时,在Rt△AOM中,AM=2,OM=
,∴AO=4,
∴∠AOM=30°,又∵∠AOB1=30°,∴点B1在x轴上
此时△OMA∽△OAB1
∴OA2=OM·OB1
∴OB=
, ∴ B1(
,0)
当点P运动到点N时,AB2∥x轴。
在Rt△NAB2中,∠ANB2=30°,AN=AM+MN=2+
,
∴AB=AN·tan∠ANB2=2+
∴xB=2+
+
=
+2
∴B2(
+2,2)
∴B1B2=2
⑵设而不求法。设A(
,n),则AM=n。
当点P运动到点O时,过点B1坐B1E⊥AD于点E,则△ODA∽△AEB1
∴
∴ AE=
,EB1=2,
∴ ED=
+
,
∴ B1(
+
,
)
当点P运动到点N时,AB2∥x轴。
在Rt△NAB2中,∠ANB2=30°,AN=AM+MN=n+
,
∴AB2 =AN·tan∠ANB2=2+
∴ B2(
,n)
∴ B1B2=2
通过以上两种方法的求解,我们可以得到点B运动的路径长,但是都不严密,即没有说明点P运动时,点B的运动路线是线段。下面来介绍第三种方法。
⑶ 常规法。
解:由题意可知,OM=
,点N在直线y=-x上,AC⊥x轴于点M,则△OMN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N=
OM=
×
=
.
如答图①所示,设动点P在O点(起点)时,点B的
位置为B0,动点P在N点(起点)时,点B的位置为Bn,连接B0Bn.
∵AO⊥AB0,AN⊥ABn,∴∠OAC=∠B0ABn,
又∵AB0=AO•tan30°,ABn=AN•tan30°,∴AB0:AO=ABn:AN=tan30°,
∴△AB0Bn∽△AON,且相似比为tan30°,
∴B0Bn=ON•tan30°=
×
=
.
现在来证明线段B0Bn就是点B运动的路径(或轨迹).
如答图②所示,当点P运动至ON上的任一点时,设其对应的点B为Bi,连接AP,ABi,B0Bi.
∵AO⊥AB0,AP⊥ABi,∴∠OAP=∠B0ABi,
又∵AB0=AO•tan30°,ABi=AP•tan30°,∴AB0:AO=ABi:AP,
∴△AB0Bi∽△AOP,∴∠AB0Bi=∠AOP.
又∵△AB0Bn∽△AON,∴∠AB0Bn=∠AOP,
∴∠AB0Bi=∠AB0Bn,
∴点Bi在线段B0Bn上,即线段B0Bn就是点B运动的路径(或轨迹).
综上所述,点B运动的路径(或轨迹)是线段B0Bn,其长度为
.
故答案为:
.
以上是本人对这道轨迹问题的几种解法,供各位同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