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在逐渐深入,心理健康在新的健康观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心理健康对每一个高中生的成长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正常生活、学习、工作和交往的保证。现在的孩子很多是独生子女,怕苦、怕累、心理压力大,有的动不动就离家出走、自杀。而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体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现代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蕴含了丰富而又积极的教育功能。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体育教学中,更加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自我提高,吸引学生心理健康学习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自身必须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气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之;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提高自身的教育心理学素养。这样就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勇于表现自我,学会理解与认可不同的意见与分歧,并能正确对待与克服生活与学习中碰到的各种困难,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情感交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教师平时应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及身体素质现状,并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因人而异。尤其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要给予关心与帮助,对这类学生不能只是一味地批评,而是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关系,使他们信任老师,愿意跟教师讲知心话。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且能充分挖掘其潜能,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有益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要增强与学生的感情,记住学生的名字是其中很有效的办法。体育每次要上好几个班,我总是在半个学期内争取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班上有一个特别调皮的学生,有一次开学没几天上课捣乱,我叫了一下他的名字,他感觉很惊讶:“老师你知道我的名字?!”以后上课他变得异乎寻常的认真。
三、因势利导,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1.设置目标,自觉参与锻炼。
目标有多种定义,在普通心理学中,洛基等人认为目标是在我们意识中希望得到的某种东西,而在运动心理学中,温伯克将目标定义为“个体力求实现的某种东西”或“活动的目的或靶子”。实际上,目标是指一个人想要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达到某一特定的行为标准。在体育学习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合理可行的目标,可能明确体育的价值,更好地掌握各种运动技能,体验参与体育运动的乐趣的快感。因此,在每学期初开学第一堂课,我就让学生对自己的实际能力(包括身体状况、运动能力、身体素质等)进行正确的评价,然后列一张清单,制定个人的具体目标。比如说:王某的800米成绩初中时是4分35秒,不及格,这学期制定一个自我比较目标:我要比原来的成绩提高7秒。然后依照从最容易实现到最难实现进行排列。量力而行,选择最容易实现的目标进行学练,通过不断地练习增长信心,首先实现第一个目标。有了成功的开始后,再去征服更难一点的目标,不断增强自信,直到实现终极目标。
2.积极鼓励,培养坚强意志。
体育活动是以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为特征的,在体育活动实践中,为了取得好的活动效果,常常需要个体自觉地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外部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鼓励,不能进行讽刺。如刚学乒乓球时,很多女同学连发球都不会,“老师,我不会打乒乓球……”躲在一旁不肯练,这个时候我就鼓励她们说:“没关系,什么都是从不会到会的,熟能生巧,多练习就好了。”可有的女同学发球怎么教都不会,忍不住嗓门高了起来,使得她越发紧张,我静下心来,手把手教,多次示范,又叫会打的同学帮助她,到下课时,她高兴地对我说:“老师,我会发球了!”
又比如,学生对耐久跑都存在一种恐惧心理。我就先跟他们讲明耐久跑的特点,如何呼吸,如何克服极点,跑到终点为什么不能躺下来等,结果在高一第一次测验时,有好几个胖呼呼的同学对我说:“老师,我在初中从没及格过,我这次及格了。”学生需要正面的积极的暗示,当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时,对下一次的练习就充满期待了。
3.教学比赛,促进同学团结
在体育教学中,可合理进行各种教学比赛,如排球赛、运球接力等。进行比赛时,同组中的学生就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任性、骄纵、自私等不良个性品质,使情感得以升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个性发展。
另外,在教学中让学生做得好的进行展示,当学生的专长得到同学的欣赏时,自我价值感油然而生,随之而来的就是自信心的增强。
教体育很容易,“一个哨子,几个球就解决了事”,但要教好体育却很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