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设计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以《基因表达》教学为例》
摘要: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教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本学期,我校各学科都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信息化教学示范课,本文就是这次示范课中的一例,笔者在备课,教学设计以及讲课过程中的都有较大的感受和反思。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学生物教学;优化课堂
一.教学内容分析
“基因的表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了解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的过程,并通过该过程的学习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在知识体系上与老教材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新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新课程课改的理念,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主要是从以下角度去考虑的:首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细读,弄明白教学整体内容,然后把握住教学的重点、难点来设计两节课时的教学安排。其次,对文字教案的准备,参考相关教参,作到尽量的细致、具体,并且在上课前已经熟悉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内容,做到“胸有成竹”。第三,借助多媒体对教学内容再次进行梳理,准备好教学课件。
在试讲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第一,往往由于担心时间不够的关系,对于教参关于该节教材的补充内容、举例内容的阅读还不够细致深入,而这些内容如果做一些适当的剪裁将其补充上,往往会增加课堂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第二,文字教案的内容虽然详尽,但是在讲课过程中,应该适当去掉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密切联系的部分。
二.教学方法的使用及其效果
本节课教学内容即微观有抽象。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及信息化教学来克服仅凭传统知识讲述的弊处,有效降低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但是,在本节教学中,涉及概念的内容较多,因此幻灯片制作过程时有大片大片的文字型说明出现,既枯燥又不直观.我认为尽可能减少这样的画面,利用多媒体引用更多直观的图片、音像资料,提纲性的文字说明来增强效果。另外,应该适当做板书,增强学生认知的同步感。
三.教学程序
导入:创造情景,激发兴趣
设计此环节时,一开始是以问题的形式引入
提问:为什么子女长的像自己的父母?
学生 :因为遗传了父母的基因
在试讲后,我发现这种导入,不能激发学生兴趣。经过思考,从教学的引入上,我先开始展示图片人物:共五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名人,分别是达尔文,希特勒,lady GAGA,戴安娜,C罗。一个一个播放,放一个,让大家回答是谁,再展示一个刚出生婴儿的照片。紧接着进行提问:同学们,这几人生下来都是一个样子的,但后来怎么就不一样了呢?
(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有的说是基因,有的回答是生活环境不同。)
这种生活化的导课方式,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欲望。目的是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一个很好的生物教学情境。
如学习基因到蛋白质这节课,教学内容多,涉及的概念广,在讲授新课前需要有知识铺垫。我在考虑复习旧识这个环节时,想到两种形式:第1种是:所有的知识以问题罗列在幻灯片上,请学生回答。例如1.什么是基因?2. 蛋白质合成场所是什么?3.DNA和RNA的区别是什么?第2种形式:前面两个问题以填空题形式出现,最后一个问题设计成表格让学生回答即:
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 。
2.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片段。DNA主要存在细胞的 中。
3.DNA和RNA的区别(见下表)
类别
|
DNA
|
RNA
|
基本单位
|
脱氧核苷酸
|
核糖核苷酸
|
酸
|
磷酸
|
磷酸
|
五碳糖
|
脱氧核糖
|
核糖
|
碱基
|
腺嘌呤(A) 鸟嘌呤(G)
胞嘧啶(C) 胸腺嘧啶(T)
|
腺嘌呤(A) 鸟嘌呤(G)
胞嘧啶(C) 尿嘧啶(U)
|
核苷酸
|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
腺嘌呤核苷酸
鸟嘌呤核苷酸
胞嘧啶核苷酸
尿嘧啶核苷酸
|
通过试讲的比较后,我采用了第2种复习旧识的形式。第一种形式问题不明确,学生回答内容较散且没有针对性,达不到关键知识复习的效果。而且,这种形式占用课堂时间较多,不利于主要知识的传授。
『探究活动』转录的过程
在进行“转录”过程教学时,先指导学生根据设计好的问题阅读课本:
①mRNA怎样合成?
②转录的模板、原料、能量、酶是什么?
③ mRNA有何特点使它能将DNA的遗传信息传下去?
然后展示课件转录的动画并提问。最后,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自主填好表格并汇报交流总结出知识要点。
分析:“转录”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指导学生进行读启式自学。重在对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培养,教师在此处的作用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而模拟转录过程的进行,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又能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来让学生主动参与,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活动』翻译的过程
学生阅读课本P69最后一段到P71,思考:
1、 什么是翻译?翻译的过程如何?包括哪些阶段?
3、翻译的场所、模板、 原料、 产物分别是什么?
教师播放视频:蛋白质合成过程。
学生上讲台:模拟翻译过程的进行。师生共同总结以上三个问题。
分析:让学生根据课本上插图: “图4-14蛋白质合成示意图”,探究翻译的三个阶段。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的要理解深刻,做到图文转化。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蛋白质合成过程视频动画,动静结合,变抽象为直。这种微观教学内容的信息化,使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感受微观世界。更容易抓住问题的实质。通过观察总结知识点去解释问题和现象,从而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总结:
列表总结:
|
转 录
|
翻 译
|
含义
|
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
按照mRNA上的密码子的信息指导氨基酸分子合成多肽链的过程
|
场所
|
细胞核
|
细胞质的核糖体
|
信息来源
|
DNA
|
信使RNA
|
信息传递方向
|
DNA RNA
|
信使RNA 蛋白质
|
原料
|
A、U、C、G4种核糖核苷酸
|
约20种氨基酸
|
产物
|
信使RNA
|
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多肽链
|
实质
|
遗传信息的转录
|
遗传信息的表达
|
转录和翻译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难点,利用表格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归纳,促使学生学会用归类和对比的学习方法,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教后反思: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感觉到这节课在以下两方面收到了较好效果:一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信息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转录、翻译过程等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兴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观察和归纳能力;二是通过收集交流有关基因研究的素材,课件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家研究等教学过程,锻炼了学生的处理信息、语言表达及比较、分析、想象等探究性思维能力。但教学中发现,课堂上学生动手练习少,不利于当堂知识的理解巩固,因此需要在这些方面进一步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