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民族的脊梁
徐州市第五中学 赵良厅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练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这是宋人咏端午的词,说的是何等轻松愉快。但是,在今年刚刚过去的端午节,笔者却心情并不轻松地去参加了一个为转移到天津读书的灾区儿童们送粽子的活动。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正值阴阳相争之时,一切都要谨备,为的是消灾晏安。为此,古人有长命缕,以傩物消灾,后来,演化成给儿童佩带的“老虎耷拉”。其实,端午节就是为人消灾节,它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消灾。
端午节的主要活动是“插菖蒲、饮雄黄、吃粽子、赛龙舟”。饮雄黄有毒,还是免了。但吃粽子的习惯却在中华民族中辈辈传流下来。
吃粽子,源于周的夏祭,开始是祭黍,后以角形包菰叶,取牛角形。以“阴阳相裹”取和谐之义。后来由祭祖发展到祭人,以至于后世产生了纪念屈原说、伍子胥说、孝女曹娥说……多个版本的端午神话故事。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讲,节日是文化的气脉和穴位。一个仪式的背后必然会有多个神话支持,这是一种规律。所以,端午的背后有多少故事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吃粽子已经超出了一般食品的意义,它已经成为缅怀先人的精神寄托,肩负着传承民族凝聚力的特殊功能。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地震,灾区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大灾有大爱。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赶到。解放军冲上去,武警和人民警察冲上去,医务人员冲上去,志愿者冲上去,救助伤员,献血,捐钱捐物,世界各地也伸出来援助之手。满载救灾物资的车队一眼望不到尽头。人们的巨大热情凝聚成了“汶川加油!中国加油!”
中华民族已经历经过太多的苦难,但是这次中国人的救灾表现让外国媒体“生妒”,令中国人为之骄傲。我们骄傲的不是捐了多少钱,献了多少血,而是让世界看到,中华民族在灾难中挺起了脊梁!
本文发表于2015.7《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