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luck新利网址_18luck新利网址_新利18luck网址登录

战略核武器是大国“镇宅之宝”和“唬人大棒”。收到血书的不只有莫迪,还有北方邦邦长约吉·阿迪亚纳特。??俄罗斯外交部24日发布消息说,应美方提议,拉夫罗夫与蒂勒森通电话,讨论朝鲜半岛局势和叙利亚冲突等一系列问题。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科研管理 >> Content

梦想从这里开始——“激励式分组教学模式”的研究及实践

2015年01月12日 20:35 孔玉海 点击:[]

我永远都忘不掉在学生日记中曾看到的一段话:“学习是为了什么?眼望着身边同学整日的忙忙碌碌,感觉自己就像空气一样透明。人生是为了什么?想象着多年后我苍老逝去的样子,一切都没有意义……”是啊,学习是为了什么?人生又是为了什么?或许我们都不能给出完美的答案,但是我坚信做任何事情最终都会归结于体验与责任。体验的过程会让人感受愉悦,责任的深意会让人成就价值。

还记得新学期的第一天,我努力向学生描绘属于他们的美好明天,呼唤着他们用双手编制多彩的梦想;还记得学生们当时充满希望的眼神,洋溢自信的微笑;还记得感恩教育的现场,学生们真挚的泪水,信誓旦旦的决心……但是,我却不记得了何时,一切好像从来没有发生,不明白为何,孩子们的日记,变成了灰色。是时间,磨灭了孩子们的梦想,是挫折破碎了孩子们的梦想,是无知无觉的我们,放任着孩们的梦想被一点点遗忘。梦想,是生命的源泉,人生因为有了梦想而更显美丽迷人,人生因为追逐梦想才更加完整充实。所以我决定,要把原本属于学生们的梦想再次还给他们。

“梦想从这里开始!”——这是学生们每天进入教室首先看到的印在门上的文字。每个人心中默默铭记着迈向梦想的那一步,这一天,突然开始变得充满激情,这一天,突然变得与往日不同。一次励志的演讲不会让他们永远记住曾经的誓言,一部励志的影片也不会让他们永远体会那一瞬间的感动,只有让我们的教育充满可以无限激发学生斗志的元素,梦想才可以真的实现。

为了还给学生自信的梦想,那就要让激励贯穿教育的过程,让快乐始终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让潜在的动力促进着学习和教学更加高效的开展。“激励式分组教学模式”中将激励与学生的小组学习形式完美融合的最初构想,也正是源于这里。

   

一、激励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激励”的手段对于学生真的是必需的么?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了对学生的了解。首先,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人生目标等方面做了细致的问卷调查,结果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经过统计,58%的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34%的学生没有长远明确的学习目标,66%的学生没有人生目标,真是惊人的数据。而对于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调查就更让人诧异,竟然只有12%的学生自称有固定的学习方法和较好的学习习惯。看来,一种教学制度的建立以及长期稳定的执行,对学生来说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那么,将“激励”引入分组教学是否会带来一些未知的影响呢?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竞争始终是一对矛盾体,而我们的教师似乎更热衷于通过竞争的压力激发学生学习上的动力,通过成绩的比较、等级的分布确定优胜成败,但是这样的结果只能使成功者越成功,失败者越失败,教育的结果只是成就了少数人,而牺牲了更多数人。这样的教育已经不再是我们的教育所倡导的了,教育要以学生为本,要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只有从根本上激发所有学生的成就感、荣誉感,才能让学生获取前进道路上的持续动力。事实证明,激励的最佳拍档是合作,而不是竞争,或者至少是能使多数人体验成就的竞争。

说到激励,让我们不由得和奖励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什么样的奖励呢?从小到大,我们似乎都有过被奖励的经历。考试取得了好的成绩,父母会买来承诺许久的礼物,竞赛获得了好的名次,学校会给与不同形式的奖励……但是,激励绝不等同与奖励,它的形式更多样,时效更灵活,意义更深刻,带给学生的鼓舞也更持久。作业中一段体贴关怀语言,意志消沉时课桌上一张鼓励的卡片,考试后一个肯定的微笑……都好像是洒落学生心田的一滴雨露,也许不经意间你就会看到满溢光彩的花儿在偷偷绽放。

我很庆幸三年前带了一个特殊的班级,这个班级相对于更好一点的实验班名为重点班,虽然我很不屑学校里重点班、尖子生的划分,但这一次我真要感谢这种定位给学生们带来的契机。同为重点班的还有一个班级,因为班级管理的严格,在第一个学期,我们班的成绩高出了那个班级很多,也缩小了和实验班的差距。受到通过自身努力换取的成绩的鼓舞,学生们更是信心百倍。结果接下来的一个学期,更是拉大了与另一重点班的差距,慢慢接近实验班的水平。成功的体验一次次激励着学生们不断勇往直前,鼓舞着师生更加团结同心,激励式的教育用事实向我们展示了它不可否认的巨大推动作用与实践价值。

二、讲究激励的有效分组

传统的分组一般是固定模式的分组,而激励式的分组是多元的、变化的,是随着学生的进步与成长自我调整的。

1、科学有效的分组策略是分组学习与教学的必要准备。(1)一开始,我只是按照一般的分组原则,将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序,确定分组人数以后,按组号从小到大依次编号,很简单地就完成了小组的分配。这样的分组只是就一科成绩的简单分组,另外学生的个性搭配,性别组合都没有考虑在内,在以后的分组活动中形式比较单一体。(2)为了更全面的开展学科活动,多学科地促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将单科分组升级为了语数外三科分组。首先按语数外三科成绩排序,选出单科优生作为每组组长,然后将其余的学生再按三科综合成绩排序,分配到相应小组。这种分组方法更加全面的综合了各小组的学科组合,为以后的多学科分组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参考的依据。而对于男女生的比例,可以结合文理科成绩优劣的比例做适当调整。(3)前两种分组方法分配的小组成员基本保持稳定,优生的优势地位对其他学生的自我展现存在一定的制约,所以接下来选择了更加灵活地“分科分组法”,也就是不同学科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相应学科活动时,小组临时组合。这样的分组方法,使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的特长,不同学科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分组人数,以适应不同的教学要求。(4)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参与学习以及教学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还尝试了让学生自由分组的方法。先推荐或自荐乐于奉献、领导力强的学生作为组长,然后组长再挑选具有学科优势又志同道合的学生一同组建小组,使学生的合作潜能充分发挥。但是这样的小组通常是同质的,也就是优生选择优生,男生选择男生,不容易保证高效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组长人选的落实上,各组学生能力平分配的均衡上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最后形成教师统筹安排与个人自由组合相结合的更人性化、科学化的分组模式。

不管是以上的哪一种分组,都是以均衡分组为前提的,每位学生都有获取认可,取得进步的可能,同时不同学科的融合也让所有学生都有表现自己优势的机会。最终的分组模式,更是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赋予了学生们共同进步的激情,为下一步开展保证公平公正、人人进步的小组活动做好了积极地准备。

2、小组活动的开展。(1)小组形式的活动包括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课堂内按照分组学习目标要求,分配学习任务,合作交流、探索发现,并将学习研究的成果与小组评价结果联系起来,适度的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也是小组内学科特长是展示自我、展示小组风采的难得机会。“高考我出题”、“我是小老师”、“错误来找茬”、“总结陈词”等教学环节,更让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异常高涨。课外的学习同样被关注,“每日一练”、“课外小课堂”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更使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变得灵活多样,在课堂之外的班级生活中形成了健康向上的浓厚学习氛围。(2)传统的教学评价属于竞争性的评价,关注的是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把分数上的差异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脱离了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激励式分组教学”模式则充分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发展个体优势,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过程所追求的更高境界。主要的评级体系包括:小组成绩的评价、合作学习态度的评价、个体责任评价。从手段上说包括:教师评价、民主集体评价、自我评价。其中成绩评价中,采用“进步分”使后进生也能为小组做出更多贡献,体验成就感。各种评价体系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以及教学评价过程,鼓励他们相互督促,相互检查,使小组之间,小组内部都可以形成良性的循环。

三、多样的激励形式

许多教育家都对学习过程中的激励作用做出了解释。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有被他人、被社会认可的需要”,当这种需要被满足时,就会对个体产生积极的影响;群体动力理论的创始人勒温认为“成员之间紧张的内在状态能激励群体达到共同的预期目标”,当然成员之间的关怀、信任和责任也更加促进了群体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离不弃、荣誉与共的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将会是群体与个体共同成长的更大动力。可见,激励是个体需要和群体发展的精神支撑,及时多样的激励形式是促进分组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手段。

激励形式的多样性和激励体系的科学性是“激励式分组教学”模式区别于其他分组教学的最大特点。

从形式上来说,包括情景激励、荣誉激励、竞争激励、团队激励。(1)班级文化的建设,是开展小组学习之前的必要工作之一。“荣誉栏”、“心灵轨迹”、“我的高考”以及“小组采风”等栏目的设立,让学生感受着随处可见的激励,教室的门上,教室的公告栏处,也都有让人梦想未来的豪言壮语。励志的短文、励志的影片,为学生勾画着明天的情景,激励着一颗颗渴望梦想的年轻的心。(2)分组形式的荣誉奖励当然是给予一个小组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个人在小组中贡献的多少。即使是小组的学习形式,荣誉也有集体和个人两种形式。组长的尽心尽责,学优生的耐心辅导,学困生的知耻而后勇,作为教师要充分肯定每个人在小组中的积极作用,善于发现每个人的发光点,及时而恰当的给予奖励。比如,小组流动红旗、最佳小组、最佳组长、未来小老师等,都是不错的荣誉激励的形式,当教室光荣榜里闪耀着自己名字的时候,那份荣耀,那份自豪让之前所有的艰辛与付出都变的值得。(3)小组中的合作与小组间的竞争状态始终是激励所有人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虽然小组内没有竞争,但是有明确的分工,在小组活动中,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由于群体荣誉的驱动力也不允许有人可以坐享其成;而大家团结一致取得的成绩,是最值得珍惜的,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追逐梦想的岁月,是最激情浪漫的,龙舟比赛中的齐声呐喊,球场上所有人手心连在一起的一句“必胜”,让我们的心永远都不会停止。

从本质上来说,包括成功激励、教师激励、自我激励。(1真正的成功不是别人的评价,而是自己内心的那份喜悦的体验。一个题目的解决,一次测验的分数,都可以算是学习历程中的成功,那份成功的喜悦,比什么都更重要。从来没有成功的人对成功的渴望以及被成功的激励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作为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条件,并正确及时的给予学生成功的评价。就算失败了更要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胜不骄败不馁,合理地调整好最佳的状态,准备新一轮的挑战。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成功,没有绝对的成功,只有不断的成功,哪怕是最微小的成功。2)有时我们能够因为一个人而改变一生,因为一句话而铭记终生,教师对于学生的人格激励,就像春雨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优秀的教师用自己诚实善良的心灵,宽厚正直的情怀,博学精辟的思想,时时感染、激励、教育着学生,曾经在学生心中播撒下的爱的种子有一天终会开放出“我想成为你”的美丽花蕾。(3)从高至低,由表及里的激励形式,最终仍要归于个人的自我激励。“哀莫大于心死”,有的学生面对学习和人生了无生气,什么也不能唤醒他沉睡的目光,什么也不能敲开他紧闭的心门。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从小学到大学,从未考过全班前20名,但凭借“自我鼓励”,英语成绩从33分提高到90分,最终考上北大,再次印证了“即使最后一名,也要保持一颗上进的心”的自我激励的骆驼精神。“品种再优良的骏马,一刻不停息地奔跑,总有一天会停止;而骆驼在沙漠的漫漫长路,则需要长时间的韧劲坚持下来,相信前方一定会出现绿洲。”

“激励式分组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则来源于实践的思考,俗话说,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没有最适合的方法,只有最适合的头脑。我曾经对学生做过这样的调查:“当你们成功时,最想要的奖励是什么?当你们犯错时,最能接受的惩罚是什么?”后来,我得到了一份很有意思的答卷。答案千奇百怪,但是最多的是当我们成功是,最想要的是您的微笑和肯定,当我们犯错时,最能接受的惩罚是让我们重新把它做好。那一刻,我一直以为很了解的学生让我觉得是如此的陌生。我们真的了解学生么?真正知道他们内心的需要么?一句话语,一段文字,一张奖状,就足以让学生们为此而感动,为此而振奋。其实,他们需要的很单纯,很直接,只是一份包容,一份肯定。

需要激励的不仅是学生,教师也同样感受着从学生的体验中获得的激励的热情。学生的成功,也是对教师工作的肯定,给予了教师极大的鼓舞,反过来,教师满怀激情的工作又会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成功,进一步激励着学生不断进步。所以,激励是“教”与“学”双方的共同需要,也是双向交流与作用的产物。

 四、激励式教学模式的可持续性

任何一种好的学习或教学方式,只有成为一种习惯,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那么什么是习惯?词典上讲,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教与学的过程是个系统工程,会涉及到学生的心理状态、意志品质、专注程度、执著程度等等,而当这些因素成为思维和行为定势的时候,就被称之为了习惯。由此可以看得出来,只有坚持不懈的实践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再不断探索反思、改进完善,坚定改革的决心,满怀胜利的信心,时间最终会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尺。

习惯不仅是长期养成的,也是从对待细微小事的认真态度中养成的。在将一种第一次尝试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一种习惯的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言必信,行必果”一直是我对学生在学习和做人上的最基本的要求,一个人必需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要讲信用,如果一旦付诸了行动,那就要坚持到底,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有的老师对待学生总是三分钟热度,很好的学习方法因为繁琐费事,就不能坚持执行,同样要求学生做的事,却对自己宽容姑息。一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发生了倾斜,作为教师的权威性和号召力就会大为减退,而师生共同承担的学习体系在未知的困难面前也就变得不堪一击。相反,教师的坚持是对学生最大的支持与鼓舞,教师的信念会给学生最大的信心,教师的耐心会让学生在感动中无畏的面对挑战。当教师在习惯的共同养成中不小心违反了规定,这可是难得的机会,这时我们一定要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用自己的行动进一步深化即成的习惯。

我的班级里,有些不成文的规定在外人看来有些多余甚至有些无聊。比如放学之后要把所有的书都带回家;任何规定的时间都要再提前10分钟;每天严格规定收作业的时间,时间一到,凡迟交作业的按未交处理等等,表面上看确实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只能感觉到这个老师的专制与苛刻。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一下的话就会发现,看似简单的小事,却包含了对学生众多优秀品质的塑造。放学要把书全带回家,就要求第二天对当天课程的学习资料进行筛选,加深了对将要学习课程的了解,同时对学习也会更有计划性;守时守信,是要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还有勇于承担自己的过错的责任心……这样的小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着学生的一言一行。学习上,我们要求每道题目都要写解题的反思,每日要留10分钟小组反馈学习得失,每周都要写个人学习小结;分组模式确定之后,我们还有“每日一练”、“每日一议”,做到“每课有收获,每天有任务,每人有责任”,动员小组内每一位成员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对于激励的形式,也许是学生们更乐于养成的一种习惯。当教师并非刻意的一句赞扬“某某同学每天总是第一个到校”,也许这位同学从此就有了闻鸡起舞的习惯了。激励式教学氛围中,最不缺少的就是无处不在的激励元素,教师的激励给了学生习惯养成的长久动力,荣誉的激励让习惯的养成变得多姿多彩,竞争的激励让习惯的养成更讲究质量与效率,自我的激励更让个人品质的修养在习惯的养成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激励式分组教学模式”的研究意义还在于它的推广性,动态的分组也正是为此而做的必要的准备。一种学习习惯的养成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学习能力是全学科的综合能力的评定,我们的教学改革初步成型,并卓有成效后,下一步必然就是将它向更多的学科进行推广。但是每个学科有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同的学科特点,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很大不同。那么就需要进一步开展多学科教师的互动交流,甚至组成相关学科的学科组,深入研究各学科的共性与差异,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综合分析,再次制定更为详细、科学的分组模式,将分组教学模式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上一条:高三化学复习之我见 下一条:词块理论——指导高中英语写作的关键所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