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软式排球模块的第一节课上,笔者教学生们做正面双手垫球。在准备活动、讲解示范完后,我安排学生依次拿球,但没想到他们拿到球后就吵吵嚷嚷的。有的同学捏捏球说: “老师 ,怎么这么软,没有
气。”有的往地上拍拍说: “老 师,怎么拍不起来啊?”有的学生两手按按说: “老师,这球像面包,怎么一按就瘪啊,是不是坏了?”这 时,班里一个平时最爱出风头的男生得意地说: “这是软式排球,老
刚才不是介绍了吗?你们懂吗 ? !”学生们你一言一语,不时还夹杂着一些哄笑声⋯⋯
到这种情景,笔者有些着急,不由得提高了声音板起脸说: “怎么这么多问题 !不 是已经介绍了吗 ?这是 软排,这球打在脸上、身上不疼,是专为学设计的排球。抓紧时间练吧 !”学生看到老师有些
气了,立刻静下来,乖乖地练了起来,我这才暗暗地舒了口气。尽管他们学的是最基础的正面双手垫球,但由于很多学生的基础不好,那球就像淘气的孩子一样,一会东跑一个,一会西跑一个,他们垫几次就得去捡球。很快,我就发现有些不对了,捡球的人越来越多,有的学生甚至故意用力把球垫得远远的,让同伴去捡。而捡球的学生看起来毫无怨言,甚至还欢快地追逐着,不时还抛几下、踢一脚,有的甚至还偷偷地玩起了别的花样⋯⋯来,这些孩子对球的兴趣远远要大于对练习内的兴趣。看着他们那兴奋、开心的样子,真不忍心泼冷水 !怎么办 呢?是任其发展,还是严加管教?真有些左右为难。
后来,笔者灵机一动,何不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来提高他们的练习效率,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呢?于是,我鸣哨让他们停下来: “同学们,刚才大家练习得都很认真,效果也很好。你们说.这个球好
玩吗?”。“好玩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 “以前 ,我只知道这是个排球,但刚才有些同学教了我一些其它玩法。我相信其他同学还有更好的玩法。这样吧,从现在开始,我们再做3组练习,要求每组连续对垫2O次,如果不足20次,这一组就重新开始。完成的同学就可以拿着软排去开发别的游戏,比比看谁的玩法多。我t还会把你们的 ‘发 明’教给别班的同学,你们说好吗 ? ” 大家一听这个提议 ,不由得挥舞起手臂:“耶 !” “那就开始吧 !”次,同学们都认真地练起来,脚步移动也积极
,再也没有人故意把球垫飞了。很快,很多学生都成了练习内容,并兴致勃勃地研究其他玩法了:有
的学生用额头连续顶球,有的把它当毽子盘踢,有的把它当沙包,玩掷沙包游戏,还有的做背靠背的夹球
游戏 ⋯⋯ 下课前,笔者召集学生进行了课堂小结。有的学生说软排能当足球踢,既不伤人也不伤脚;有的说可以当毽子踢,一点都不费力;有的说可以用来做诸如 “击 中目标”之类的游戏⋯⋯大家七嘴八舌地议
论着。我感觉他们还有想象的空间,于是说: “你们很会动脑子,今天老师跟你们学了很多练习方法。
以说,小小的软排不仅可以做排球里的垫、传、扣,还可以当足球、做毽子、沙包⋯⋯这样吧,你们回去继续设计,看看还可以做哪些练习,以组为单位写一个设计方案。我们下次课再比比看哪队练习的方
式多而且新颖。”第二次课的时候,每个组都拿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并纷纷展示了自己的成果。除了上节课的一些玩法外,他们又研究出了很多新的,如替代实心球做掷远、掷准练习,做障碍物绕过、跨越,做搬运接力时的道具,甚至当小椅子做抢椅子游戏 ⋯⋯这哪是软排,简直是 “万能球 ”啊 !我大大地表扬了他们,并把自制的一些小奖品发给他们,学生们可高兴了。我把学生的这些练习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和记录,并在教学中加以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案例反思
对于这次经历,笔者曾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反思,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想法和体会:
1.在课堂上,老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变化。既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也要理解他们的某些 “越轨 ”行为,并适时加以引导。尽管学生已经开始成,但在他们身上仍能看到尚未泯灭的童心。好奇是
子的天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曾说过,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近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 “发 明千千万,起始在一问。”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这样总结他自己,